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下 荒 田

2014-11-07 00:00:00    作者:史德元    来源:今日高邮

老家地处水荡地区,庄子四周环水,绿树掩映,出门不是撑船就是荡桨。除了纵横交错的河沟,便是一望无际的芦苇荡了。记得庄子西面的“菜花荡”,足有上万亩,属“官垛草荡”范畴,过去到芦苇荡去,称作是“下荒田”。

随着季节的变化,荒田的景致也不相同。春季,万物复苏,荒田里芦根冒出嫩芽,万亩芦苇荡一片青纱帐;夏天,荒田里芦苇已长出一人一举手高,芦杆摇曳,芦叶婆娑,端午前夕,庄上人成群结对下荒田打粽箬、拾田螺、钓长鱼、捉螃蟹,别有一番情趣;秋日,是荒田里最美的时节,河沟里各种野生的鱼在游动,河面长满了菱角、鸡头、水草,葳蕤茂密的芦苇深处,不时传来野鸭、大雁、天鹅的叫声。到了“八月半”,人们便相约下荒田拉菱、崴藕,取回家“敬月亮”应时节;冬至过后,便是芦苇收获的季节,庄户人就开始撑船打篙下荒田剐草了。冬日的芦荡更是美不胜收,到处是一派原生态、大自然的风光,芦苇在呼啸的北风吹打下“沙沙”作响,雪白的芦花芦絮在阳光的照射下,变成了朵朵浪花、片片海洋。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一进入冬季,水荡地区的人怕的有两样事,一是“上大型”,二是“下荒田”。“上大型”是力气活,而“下荒田”是苦累活。大片的芦苇要收割,往往要苦一冬、忙到春。尽管北风呼啸,天寒地冻,下荒田剐草闲不得,早上“抹鳗鱼篙子”撑船,男的调篙,女的拉纤,到了荒田,套上木制的“靴筒子”,弯腰驼背、戳手戳脚剐草。大片的芦柴剐好后,肩扛担挑堆上船,后来就是在草荡河沟里船排好队往外拉,往往是太阳还未落山就往外赶。由于“旱沟子”,船又多,亮月子升好高才能出荡口,冻得浑身直哆嗦。日复一日下荒田,手划破了,脚冻裂了,脸吹黑了,腰累酸了,图的就是把草剐回家,一年烧草不用愁,搓绳编箔卖,盖屋遮风雨。荒田人,虽说是苦些,在生活困难时期,计划经济时代,这些天然的芦柴,却使家家户户度过了难关。

过去万亩“菜花荡”,如今变成了“聚宝盆”。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人们向沉睡千年的荒滩奋战,先是由苏南人在万亩荒滩中注水搞河蚌育珠,后又建起了“沪川墙体材料厂”,直到现在,变成了鱼塘、虾塘、荷塘,生态种植,立体养殖,开发利用,还建起了三千亩“大闸蟹”养殖基地、上千亩的光伏发电项目。昔日的芦苇荡,旧貌换新颜。

现在提起下荒田,已成为一种记忆,成为一种对原生态的荡滩湿地、天然氧吧的向往和遐思……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