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05 00:00:00 作者:尤泽勇 来源:今日高邮
第三届高邮大运河越野半程马拉松赛(简称运马)如期而至,璀璨落幕。
也就几年时间,马拉松一下子火了,简直成了国内当下最热的群体项目。时值金秋,赛事密集,上个双休日是北京、常熟,本周六是天津、常州,周日是高邮,下周日是上海、杭州,三周七赛,连续参赛2-3场的跑友并非稀罕。
与参赛数万人、斥资上千万的大型赛事,尤其金标赛事相比,运马很弱小,很卑微。然而,跑友心里有它的位置,不少跑友说:“运马规模虽小,在外影响不小。”今年预定名额1200名,其中外地1000名本地200名;报名7天就额满关门,光是外地就报了1200多,加上本地,总共报了1531人。从前年首届300多到去年700多,三届运马,参赛人数年年翻番。今年还有肯尼亚、瑞典等外国选手。就读于上海大学的肯尼亚留学生欧辰,不愧是来自擅长跑步的国度,身材轻盈,脚步矫健,一路遥遥领先,荣获男子第一。看着黝黑身影在观众加油叫好声中最后冲刺,感觉运马初显国际范。来自无锡的张勤荣获女子第一,她跑马拉松不到三年,现在已深深爱上这项运动,运马前一天跑了常州武进马拉松,下周日去跑上海马拉松,不到十天要跑三场。最感动人的当数赛道上的长者,鹤发童颜,精神抖擞,坚持到底,不输年轻人。上海大华队的吴海滨81岁,可能是参赛年龄之最,从13岁开始跑步,至今没有停下脚步。有个跑友胸前别块白布,上用红字写着:“能跑是多么幸福!”——这是心声的流露。
运马宗旨是推广健康生活方式,推动全民健身,为跑友搭建就近跑马拉松的平台,不盲目比规模、比豪华,做小做精,做出特色。它号称是“看风景的马拉松”,大运河边、高邮湖畔的生态景观赛道,令人心醉神迷。穿行林间满地黄叶的飒飒作响,混杂泥土湖鲜气息的扑鼻清新,城里人难得一见的芦苇摇曳和莲蓬满塘,已然成为运马特有标志。有心人还可探究底蕴厚重的运河文化,闻名遐迩的唐塔明驿,近年发现的平津堰和御码头遗址,还有杨家坞、万家塘,一个个运河遗址像珍珠镶嵌在赛道上。哪场赛事像跑运马,既是参加比赛,也是与世界文化遗产零距离接触?最让外人称道的,是运马服务保障极具人性化。跑到终点,披上挡风大毛巾,就着咸蛋、茶干喝稀稀的白粥,再到附近浴室洗浴换衣——档次不高,花钱不多,无不透着贴心,跑友说全国马拉松独此一家。只要留意,运马的个性处处可见:赛前邀各领队参加“运马草根论坛”,赛后编印画册,给每个跑友留下快乐瞬间……运马是运动,也应该是品牌,是文化,是地区软实力。
几届运马带动小城跑步的多了。晨曦里夕阳下,运河堤上体育场内,处处可见人跑步走步,小分队毅行约跑活动周周不绝。马拉松不再神秘,越来越多的人亲近它、参与它,现在能跑半程全程的近300人,且不断攀升;高手开始涉猎50公里100公里越野、铁人三项等极限运动,不断拓展户外健身的新天地。跑步带来健康,带来快乐,提升了幸福指数。身体好了,看病花钱少了,等于增加了收入。长时间持续运动,大脑产生多巴胺和内啡肽两大快乐因子,缓解疼痛,调节情绪,心态年轻,轻松愉悦。
来跑运马的外地选手越来越多,实地感受大运河和高邮湖美的魅力,亲口品尝传说中的高邮咸蛋和阳春面,亲自徜徉在老街小巷和新城区……由他们口口相传,再经博客、微博、微信放大,四面八方的人们对高邮这座千年古邑、活力新城不再陌生,进而产生好奇和仰慕。
前不久国务院发文,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这证明运马搞对了。这几年市政府重视全民健身,着力组织和推进几个户外赛事,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对健康健身的需求,方向对头,而且适度超前。县级城市举办马拉松赛,高邮位居国内前二;同时有马拉松、环湖自行车赛和横渡高邮湖三大户外赛事的,更是凤毛麟角。马拉松会越来越火,赛事会越来越多,跑友要求会越来越高,运马会一届一届办下去;跑友比跑步,同时也是各地比办赛。本届运马规模翻番以后,就暴露出赛事组织和服务保障方面不少瑕疵和缺陷。有识者说:“办赛水平如果国外是二十岁,中国还在五六岁。”依此推导,运马还是个婴儿;但他充满生机,朝气勃勃,会健康长大。
让我们为运马鼓与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