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妙手仁心

2013-01-22 00:00:00    作者:于 川    来源:今日高邮

——读姚维儒《暮色当歌》

去年在《高邮报》副刊上,读过一篇文章《有线广播》。这篇文章不长,可以一口气读完,却勾起了我对小时候有线广播的回忆。这也是第一次知道姚维儒先生,后来在网络上无意间发现了姚维儒先生的新浪博客,才知道姚先生已是一个花甲老人,但是并不服老,坚持博文写作更新之余,还喜欢锻炼身体,看到老人参加马拉松比赛时老当益壮的照片,陡生敬佩,同时也惭愧自己虽然人到中年,已经暮气沉沉,还不及一个老人的锐气。

最近获赠姚维儒先生亲笔题赠的新书《暮色当歌》,很厚的一本,有散文,有诗歌,还有小说,可谓诸体兼备。捧读再三,第一印象是姚维儒先生丰富的生活,是他写作永不枯竭的源泉。这是老话,谁没有生活经历?但是有生活经历,愿意写出来的,恐怕很少的。老先生不但会写,而且大量创作,博客上,报纸上,刊物上,单凭这一点,一般人就不容易做到呢。第二点是姚先生是一名退休的医务工作者,可以排除著书只为“稻粱谋”的写作原因,有退休工资可拿,完全可以玩点麻将什么的,小赌怡情,但是这位与众不同的老头却选择了写作,别无理由,一定是兴趣爱好使然。第三,正因为前面两种理由,可以我手写我心,没有刻意为之,这正是散文写作所需要的淡泊心态。

读姚维儒先生的《焦屑》总会引起读者的怀旧,而且会让人情不自禁地想起另一位已故大家汪曾祺。故乡情,故乡事,故乡的文,是外地读者很难体味出来的。这种对生活的回忆,对朋友故人的赤子之情,也是外人难以一下子理解的。作为一名医务人员,如此忘我地码字,偏离本行,也再一次证明了老作家孙犁说过的,文学不是科学,只要努力,就可以自学成才。

文成无定法,妙手偶得之。这句话,有点神秘,不是说好的文章,可以随意地写出来,而是讲究一点“无招胜有招”的意思,如果成套路刻板地写,有什么看头。有没有才气,其实也不重要,重要的是写作者的真诚和感情。读者都不笨,对一些作者卖弄文采的文字,只有一个态度,不屑一顾。

鲁迅先生在做文章之前,学过医术;姚维儒先生是医院退休下来,拿起笔。成绩当然难与前者比肩,但是我感觉姚先生的文章极有可能与他的医术一样,妙手仁心,让每一个读者,感受到生活的真善美。也祝愿姚先生越活越年轻,为喜欢他关注他的人,创作出更加精美的精神食粮。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