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22 00:00:00 作者:吴 忠 来源:今日高邮
“坐井观天”这一成语故事讽刺眼光狭小、见识浅薄的人,然,在取笑别人坐在“井”中的同时,我们是否意识到,我们自己也正坐在另一口更大的“井”中?
在公元前五、六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提出地球是球形之前,人们都认为地是方的或其它形状的,公元前五世纪之后的人们便取笑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人都活在了“井里”,连地是球形的都不知道,但他们自己是不是就在“井外”了呢?16世纪哥白尼发表“日心说”之前,人们都信奉“地心说”,相信日月星辰都是绕着地球转。哥白尼率先跳出“井口”,对着“井底”大喊了一声:“太阳才是宇宙的中心!”立即招来“井底蛙群”的谩骂、攻击,认定哥白尼眼睛一定是瞎了,妖言惑众,除之而后快。若干年后,世人都知道了,哥白尼是对的,16世纪之前的全世界人原来也都还是在“井里”,只是他们的“井”比公元前五世纪之前的人们所在的“井”更大而已。那么,哥白尼是不是真正跳到了“井”外呢?伽利略用天文望远镜又打破了“日心说”,认为太阳绝不可能是宇宙的中心,只是无数颗星星中很普通的一颗……
每个时代的人也许都认为自己已经真正见到“天”了,谁会认为自己是一只在井底的青蛙呢?就像那只找水喝的小鸟,它很清楚井底之蛙的处境,同时它也认为自己见到真的天了,但是其实未必,它飞了很多的地方,只是比井底之蛙见识大多了。它若没见到过高山,它可能就会认为地总是平的;它若没飞到过沙漠,它也许就会认为大地都是有绿色植被的。小鸟所处的也只是比青蛙更大的“井”,看到的也只是比青蛙更大的天而已。就算这只鸟是只神鸟,地球上所有的地方都飞到了,但,谁又能说地球又何尝不也是一口井呢?
除了空间意义上的“井”之外,其它形式的“井”也无处不在。我们说一个领域就是一片天,我们从事的领域是我们熟悉的“天”,我们自己看来这个“天”也很辽阔,而在其他的人看来,我们所在的领域不过是囿住我们的“一口井”。像我做教师,总在教师圈子里混,久而久之就有了一种教书匠气,比如说话往往带着教导别人的口气,自己也不知道,而“外人”一听就听出来了,这不能怪我,在“教师井”里呆长了,以为天下人都是学生呢。隔行如隔山,不同行业之间筑起了一层无形的壁垒,形成了一口口的“井”,从而使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样或那样的“井”中。
意识形态领域的“井”往往会更隐蔽,也更顽固。比如我们个人,总会不自觉地以自己的心去揣度别人的心,其实是多年形成的习惯思维围成了一口“井”,局限了我们自己的思维。再比如我们国家,改革开放本身的目的就是要让人们突破“井”的限制,到更大的空间以获得更大的自由,而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统治,至今还让很多人处在封建专制思想围成的“井”里面,大大增加了我们改革任务的艰巨性。
每个时代的人,目之所及,就那个时代的“天”,我们不能简单地认为过去时代的人就是愚蠢,嘲笑他们是“井底之蛙”,假使我们生在那个时代,也不会比他们有更多见识。更不能盲目地认为我们就比过去人聪明,从而妄自尊大。世界上有很多我们看不到的地方,有很多我们不知道的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处于这样那样的“井”中,我们要明白这一点。我们也不能因为始终处于“井”中而悲观失望,放弃努力。哥白尼说,人生的意义就是不断探求真理。发现“井”的存在,并不断跳出“井口”,获得更大的空间,探求更多的真知,应该作为我们每个人毕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