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故乡的船

2014-12-22 00:00:00    作者:高跃光    来源:今日高邮

何为水乡?人说河流纵横,水天相连。其实不然,如果没有船,那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水乡。船是河流的灵魂,是水乡人的命根。水乡人之于船,如同放牧人之于马,艺人之于胡琴,战士之于手中的枪,船与水乡人唇齿相依,骨肉相连。撑一条小船给田头忙碌的家人送饭,或将地头的山芋萝卜运回场地;傍晚时分养鸭人摇晃着小船,竹篙击打着水面,口里吆喝着正将一群群鸭子、白鹅赶进禽栏;金秋时节人们兴高采烈地划着各式各样的小船在河河汊汊采摘鲜美的菱藕;寒冬腊月人们用船破开一片冰面,或取鱼,或淘米,或洗菜;如果你见到河埠头停着一条披红结彩的船,船头摆满了鱼肉糖果,那一定是乡村人的婚嫁船……什么时候、什么事情水乡人离得了船?

故乡的船方头圆身,丰腴而不臃肿,轻巧而不轻浮。不知是人的秉性造就了船形,还是船形影响了人的性格,“方正不固执,圆通有原则”被水乡人奉为为人处事的圭臬。船是有脾气的,胡搞蛮干它也会还以颜色。从北高田嫁过来的新媳妇,不谙船性,在一些人的怂恿下跳上船,拔篙便撑,结果船在河里打转,来去不得,还好没有摔进河里。岸上的人哄笑不已,婆婆急得如此怎样地直叫唤。其实如果顺了船性,它会驯服得像一头老牛任你使唤,船能让你增长好多的见识。

船与人一样也有疲困劳累的时候,每逢夏季,水乡人心怀怜悯,将它们拖上河岸,在场头上为它们搭上宽敞的凉棚,察看那累累伤痕,请来木匠师傅,不惜代价加以整修。这个时候我们一群小孩总是陪伴在船的旁边,一是我们可以躺在船下纳凉,二是我们还可以听木匠师傅侃大山、说故事,还可以饶有兴致地看师傅如何将桐油拌的石膏腻子填进缝隙,或者听他们用凿子将麻丝一下一下嵌进去,那金属撞击的声音叮叮当当,悦耳动听,如同美妙的音乐,常常使我们随着这音响美美地进入梦乡。经过师傅的精心修理,满身油光乌亮的木船又光彩照人了。下水了,队里的人像送别亲人一样,齐心协力将船高高抬起,小心翼翼地送入河中,目光是那样的留恋与不舍。

罱河泥似乎是冬闲季节唯一的户外农事活动。船载着夫妻两人驶向旷远的乡野,村庄被远远地抛在后面,树林将它遮隔成缥缈的烟雾。身边没有父母的唠叨、孩子的缠闹,在这里他们拥有这难得的两人世界,静静地享受着这美好的时光。“青山万里一孤舟”的落魄,“夜半钟声到客船”的惆怅,他们不懂,也无须要搞懂,他们有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情感世界。他们一边罱着河泥,一边诉说着体己的话,商议着孩子上学的事,计划着来年的农事。河水粼粼地荡漾,冬阳暖暖地照着,女人的脸上泛着红晕,男人挂着微笑。此时的船就像牛郎织女故事中的老牛,默默地承载着他们的快乐与幸福,成全着这对乡村夫妇冬天里的佳话。收工的时候他们还会有另一种收获,船舱里满是从河里罱上来的活蹦乱跳的鱼虾,这天晚上他们家的桌子上一定摆放着香喷喷的小鱼煮咸菜,汪曾祺先生特别喜欢故乡的茨菇咸菜汤,其实小鱼煮咸菜那也是一道无上的美味啊。

古人思乡常常是因月而起,因雁而生,给后人留下过无数著名的吟唱,而我魂牵梦萦的却是这普普通通的船,这不仅仅是一般水乡人对船的情感,我与船似乎还有着某种宿命的情缘。在我五岁的时候,母亲不听外婆的劝阻,傍晚时分还执意带着我们姐弟三人回相距数里的邓家。渡过三阳河,天色黑透,许是走错了,我们的路越走越窄,最后只能爬着前行。两边是宽阔的河面,远处是黑黢黢的芦苇荡,晚风渐急,白浪滔天,我们对着几点星火的官垛方向拼命地呼喊,喊哑了嗓子,依然没有船影,只有风声、水声和芦苇的沙沙声;喊累了,我渐渐地睡着了……当被母亲唤醒时才发现自己躺在一只有篷的小船上,远房的稻香舅舅微笑着抱我上岸,送我们回到了温暖的家。后来母亲告诉我们,那晚是一个老渔夫在风声中隐约听到了我们的呼喊声,便不顾风高浪急划着小渔船过来将我们接到官垛,找到了稻香舅舅。如果不是那条打渔的小船,没有遇上那个善良的渔夫,那后果真是不堪设想。

我登上过鼓浪屿的双层轮渡,乘坐过三峡的豪华游船、青岛海面上的快艇,但所产生的兴致是彼时彼地的,现在已不甚了了,只有对家乡船的情感才是浓郁醇厚的,历久弥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