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15 00:00:00 作者:蒙 龙 来源:今日高邮
一谈到读书,不少人就自然而然地想起“韦编三绝”“囊萤映雪”“凿壁偷光”“头悬梁锥刺股”等等成语典故,在漫长的人类文明史上,这样的故事何啻汗牛充栋。
咀嚼这些故事,不由得让人出一身冷汗,读书多苦啊。就说那“头悬梁锥刺股”吧,为防过于疲劳打瞌睡,不得不用一根绳子,拽住头发,挂在屋梁上,或者用锥子刺自己的大腿。再说“书读千遍,其义自见”,一遍遍地读,摇头晃脑,口干舌燥,不认真读,先生有戒尺伺候。
明代大儒宋濂写过一篇《送东阳马生序》,将自己学习的经历告诉后生,以砥砺其意志。“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摘自《送东阳马生序》)”字里行间流淌的都是苦水。
古人读书真是太苦太苦了,但有好事等着,“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千钟粟”。得几者之一,便苦尽甘来。
这苦是为功名而苦的,是为前程而苦的,苦则苦矣。要不然,范进老大不小的岁数还会进考场吗,又如何会喜极而悲呢?几十年,黑发成银丝,太不容易了。
现在的学生读书也还是苦。早晨五六点起床开始学习,一直到夜里十点左右才能休息。十多个小时,读书,听课,做习题,反反复复,十几年如一日,直至拿到一张大学录取通知书,才稍稍喘口气。
早些年不少学生是为了跳出农门,有个好出路,不得不痛下决心读书学习。我在一所中学做高中复习班班主任的时候,就曾在墙上挂过一条横幅,“我们都是农民的儿子”,以此鞭策学生,那确是没有办法的事,如果考不取,大多数农民子女就得面朝黄土背朝天。一旦考取了,就意味着捧上铁饭碗。
现在是为就业而苦读,虽说有了文凭未必能有好工作,北大清华的毕业生,卖肉掏大粪者,亦有人在,但没有文凭肯定没有好工作。
学生们学习为什么这么苦,能不能学得快乐些,学得轻松些,情况比较复杂,暂且不论。
到了工作岗位,有了一份稳定的收入,按说读书就不会那么苦。但为什么有些人还是不喜欢读书呢,我曾经听一位同行说,一看到书就头痛,头痛得炸开来。为什么头痛,是不是被书折磨够了,不便问。还有一位朋友说,读书有什么用,读书能升迁吗,读书能发财吗?这些问题,很现实,很尖锐,也很难回答,谁也不敢保证,读了多少书就可以怎么怎么。
如果用一种很功利的眼光和态度看待读书,书就不会长久地读下去,因为现实告诉我们,读书确实未必有用,更不会立竿见影。
就我个人的经验来说,读书是一种习惯,是与早晨起床后必须洗脸漱口一样的习惯。这种习惯又不是天生的,是长期养成的,甚至是逼出来的。
我高中毕业后做过一段时间的中学民办教师,先教初中数学,后教初中语文,还教过初中化学。我的高中是在开门办学中度过的,在课堂里学习少,到田间地头劳动多,肚子里的文化知识少得可怜。没办法,只有买书自学。每天晚上下班后,就关在家里学习,老鼠油灯的黑烟钻进鼻孔,也顾不得,拼命地学习,否则,就没有货贩给学生。
这一逼,还真的逼出读书的习惯,几十年过去了,岗位变动若干次,但读书的习惯没有改,以至到了一天不读书,就感到失落。
读书是一种生活方式。不同的人,生活方式是不同的。有的人喜欢运动,有的人喜欢娱乐,还有的人喜欢旅游。于我而言,读书也是一种“喜欢”。
读书就是一次思想的散步,读着书,自己参与进去思考,不就运动了思想吗?刀不磨会生锈,脑子不动也会滞涩。读书就是一次旅行,读名人的游记,虽然身不至,但心已到,一样可以享受风花雪月、风土人情。读书还是一次茶叙,读着作者写的书,俨然是与作者进行一次交谈。记得几年前,读《菜根谭》,我就仿佛与一位长髯垂胸的老者在谈心,听他谈人生的得失、生活的苦乐,真是一种享受。没有寂寞,也不感到枯燥。
别给读书平添多少目标和要求,那可能就真的苦了;也不要将读书看成是多么高雅的事情,那也可能少了一点烟火气。更不要带着必得的心理读书,那大抵是要失望的。
读书就是散步,就是旅游,就是谈心。会不会有收获,说不准,长此以往,也许收获就在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