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2-05 00:00:00 作者:周 游 来源:今日高邮
我常不识风向,不知风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不过,每每临风的时候,我总想起吉亮工,还有他写的《风先生传》——
先生姓风氏,名风,字风风,系出风后,不知若干世。然喜风,遇风辄狂笑,笑不止,即大哭。人见其哭笑无由也,怪之,以为有癫病。先生亦不辩也。尝无事,从其徒游。徒众亦不知其状,口语风而已。世忽变,举世皆为风疾。其徒曰:“是先生所化也。”先生不任受,曰:“彼自一风风,我自一风风,风固可相混欤?”若四方风动时,或者为先生之风之所从出也。今先生愈益呆,由风入木,几不知人我与痛痒。众益怪之,以为先生殆将死也。先生闻之,则大笑,不复更哭。见大风风,则喃喃与之语,不辨何辞。人亦安之,不足复道之也。赞曰:人风我,我风人,不知我之为风与人之为风欤?须各有其真。
作者劈头就说:“先生姓风氏,名风,字风风。”连用四个“风”字,可谓四面来风!风非疯也!此风非病,可谓真性情也!《风先生传》淋漓尽致地道出了传主不羁的风采。
令我困惑多年的是,风先生是谁?谁是风先生?吉亮工为什么写《风先生传》?风先生和吉亮工有没有关系?我们先来扫描一下吉亮工的简历,看看能得出怎样的印象吧。
吉亮工,字柱臣,一字住岑,别署莽书生,江苏高邮人,生于咸丰七年(1875),卒于民国四年(1915)。
少年时代,吉亮工就精通诗文书画,光绪十七年(1891年)中举,本可步入仕途,但他自命不凡,顾盼自雄,时而慕道,时而信佛,时而装疯,时而卖傻,抗节不仕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除夕,吉亮工对客挥毫写了若干首七绝,其中有两句诗:“又见周公辅新政,依然前度入关时。”旁观者无不莫名其妙。翌年,光绪、慈禧相继驾崩,溥仪继位为宣统帝,其父载沣摄政。大家这才明白吉亮工的诗意。吉亮工早就预知清朝灭亡,“诚异人也”(杜召棠《惜馀春轶事》)。
辛亥革命以后,外号“老虎”的江淮大盐枭徐宝山摇身一变成为扬州最高军政长官,竟然三顾茅庐,亲自延聘吉亮工当幕僚。吉亮工压根就不把这一介武夫放在眼里,一口回绝。有着八面威风的徐宝山居然依旧礼贤下士。一天,徐宝山设宴招待扬州名士,吉亮工也在被邀之列。酒后,徐宝山请求吉亮工写几副对联,吉亮工当即写道:
旧纸粉红色
先生油绿痰
“油绿痰”即“绿痰油”,显然是为对仗合韵而倒装,意思是说你徐宝山附庸风雅。徐宝山明知联语的意思,仍然拊掌大笑:“有趣!好!好!!好!!!”转身指挥手下悬之厅堂。吉亮工看他毫不介意,继而又写一副对联:
从来文士唯耽酒
自古英雄不读书
这副对联的上联是吉亮工的自况,下联是从唐朝诗人章碣的《焚书坑》诗中“坑灰未冷山东乱,刘项原来不读书”化来。他将徐宝山比作刘邦、项羽等不读书而能成就大事的英雄。是赞赏还是嘲讽?徐宝山还不以为意,仍然请吉亮工写联。于是,吉亮工又写道:
一身都是胆
万事总由天
此联何意?是否包含着劝徐宝山顺天意而行事呢?没有等到旁观者有所觉悟,吉亮工搁笔对徐宝山说:“大将军有虎气,不知能背一书生否?”徐宝山不假思索,立即俯身去背吉亮工上轿。翌日,吉亮工就入了徐园,从此成了徐宝山的幕僚。
平心而论,吉亮工之所以入幕徐府,是想跟徐宝山大干一番事业的,曾经六次帮助徐宝山致电《申报》谴责袁世凯,态度极其强硬。因而,徐宝山一跃成为叱咤风云的人物,牵动着中国的政局,左右着中国的帮会。吉亮工认为,唯有徐宝山可能战胜袁世凯。如今扬州瘦西湖畔徐园门额“徐园”二字就是吉亮工当年留下的笔迹。两字风格迥异——“徐”为行楷,工整而苍劲;“园”为草书,张狂而飘逸。仔细看那繁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