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汪曾祺和我的父亲戴车匠

2013-01-17 00:00:00    作者:戴明生    来源:今日高邮

汪曾祺先生的小说“故人往事”第一篇《戴车匠》,写的就是我的父亲戴桂林。这篇纪实性的小说我读了又读,愈读愈觉得亲切而感动。

我早就想写一点与这篇小说有关的文字,但因我从事外贸工作,弄文非我所长;再则我其时年仅八岁,记忆模糊,故未敢动笔。去年秋天,我回家乡高邮看望93岁高龄的大姐戴明霞,她至今耳不聋、眼不花,思维清晰。我们老姐弟俩在高邮东大街(现人民路)自家老宅中,回忆几十年前的往事。我问她是否记得汪曾祺老先生?她眼睛一亮说:“怎么不记得,就是竺家巷内的汪家大少爷,我们小时候就认识了,他和我是同一年出生的。”我告诉她汪老曾写过《戴车匠》,她说听人讲过,因识字不多没看过原文。我便把小说内容讲给她听。这一下打开了她的话匣子。

汪老家离我家只有二十多米远,年轻时的汪老是我父亲小作坊的常客,多半是依傍在车床上,父亲在上面一边做活,一边与他聊天。父亲在下面选择木料砍原坯时,他就坐在凹凸不平的粗糙作凳上,凳上常有刨花、木屑,有时沾得他满裤子,他总是微微一笑,手一掸了之。两人都抽烟,相互递送,不分你我,谈得很投机。时而窃窃私语,时而哈哈大笑。父亲喜欢他,也敬重他。小作坊内的生产工具,斧头、锯子、刀锤等他都可以用,就连车床他都可以上去踩动,这是很不容易的事。因为我父亲对工具管理特别严,从不允许外人接触,唯独他例外。汪老有时还做我父亲的“下手”,“接接”“拿拿”或“带锯”。所谓带锯,木匠锯木料通常先用一只手或脚将木料固定,另一只手将锯子放在木料中,上下来回拉动。也可两人合作,另一个人在下面双手将锯子顺势向上托往下拉,这样锯木,人既省力,速度又快。由于汪老精细的观察和深厚的文学功力,将车匠这个古老、稀少、尚无文字记载的行业,从选料、砍原坯、车床结构、螺刀加工到产品种类、用途等,都描写得十分准确而精美。特别是父亲在车床上做活的那一段,写得有声有色,令人叫绝:“戴车匠踩动踏板,执刀就料,旋刀轻轻地吟叫着,吐出细细的木花。木花如书带草,如韭菜叶,如番瓜瓤,有白的、浅黄的、粉红的、淡紫的,落在地面上,落在戴车匠的脚上,很好看。住在这条街上的孩子都爱上戴车匠家看戴车匠做活,一个一个,小傻子似的,聚精会神,一看看半天。”

汪老在小说中还记述我父亲小作坊内“板壁上有一副一尺多长、四寸来宽的小小的朱红对子,写的是:室雅何须大,花香不在多。不知这是哪位读书人的手笔”。后来我知道,这副对子出自郑板桥,而写对子的“读书人”,不是别人,正是汪老自己。汪老是我父亲唯一有文化的朋友,写一副对子赠送是很平常的事。对子的内涵既符合汪老个性,又适合用在我父亲的小作坊内,表达对车匠手艺的赞许。为了求证此事,我又询问大姐。她一听就兴奋起来:“那副朱红对子是汪家大少爷送给老头子的,那天老头子高兴得不得了,很恭敬地贴在板壁上。还特地把我们姐妹几个人叫到一起,交待不许在上面乱涂乱画,更不准撕毁,否则重重处罚。”这与小说中写他喜欢这副对子是相吻合的。

我是1940年出生的,汪老在小说中也写了我8岁前后的一些趣事:喜欢玩“洋老鼠”,清明节坐在门坎上吃螺丝、打弹弓,特别写了父亲对我的宠爱,开始考虑我的前途。父亲后来没有让我学车匠手艺,我由私塾上到小学、中学,1965年从南京中医学院中药系毕业,成了一名外贸工作者。1969年父亲去世,车匠工具散失,小作坊板壁拆除,汪老的手笔也不知去向,我感到深深的歉疚。但我按原文自己写了一副对子,挂在书房内,不时与儿孙们谈论。《戴车匠》这篇小说自然作为家史的一部分传给后代。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