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六块钱津贴费

2013-01-07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我是一九七二年底穿上绿军装走进军营的。一踏进这所大熔炉,我就深深地爱上了她,是她把我从一个幼稚的青年,逐步培养成一名合格的军人。在她的怀抱里,我入了党,提了干,当上了军官。

记得一九七三年元旦,老兵班长徐铁怀从新兵连队事务长那里,领回来一沓子人民币,给我们班上12名新兵,每人发了六块钱。我拿在手中,数了又数,喜出望外,高兴又不解地问班长:“这是什么钱?”班长说:“是部队应发给大家的生活津贴费。”“什么?部队还给我们发‘工资’呢!”天啊!这个好日子,就是打灯笼也难找。我们身上里外穿的、头上戴的、脚下套的、身上盖的、住的全是部队包了,每月还拿六元津贴费。后来我才慢慢晓得:津贴费是贴给各人平时购买牙膏牙刷用的。我心里在暗想,当兵是让我们来尽义务的,怎么还给我们发钱,这么个好日子到哪里去找,我一定要珍惜。

六块钱津贴费虽不是什么大数目,就当时来说也是不小的收入了。记得大集体年代,父母亲辛辛苦苦,起早贪黑,一年苦到头,年终眼巴巴盼“决分”,全家几个劳动力才拿十几块钱回家,有时还超支,欠生产队的算往来账。

六块钱津贴费拿到手后没几天,记得是个礼拜天,我和几个同乡新兵,洗完各自的床单、枕巾、胶鞋、袜子后,约他们到新兵集训地大通县(隶属青海省)小饭馆里涮一顿,一人吃了一碗羊肉汤泡馒头,外加一小碟切成块的五香牦牛肉,花去两块钱,剩余的四块钱我用一封平信将钱夹在信纸中寄回了家,贴父母亲家用,并把部队情况一五一十地告诉了亲人和三朋四友。母亲收到我寄回家的四块钱很高兴,在回信中说,二儿子有出息了,当兵还寄钱回家,这四块钱太及时了。母亲把我寄回家的四块钱,买了一船半截头的碎砖头垒了个猪圈。

一位史姓的朋友在给我的回信中羡慕地说我太幸运了,吃的国家的,穿的国家的,用的国家的,每月还落六块钱,他说他虽在川青公社五金厂上班,但一天八小时,忙得要死,每月任务完成了,产品验收合格了,出满勤了才拿六块钱,什么开销都由自己负责,说我真是由糠箩里跳到米箩里去了。

打那以后,我把部队头一年每月发的六块钱,除了买一些必须的日用品外,剩余的每逢三个月凑个整数寄回家,母亲收到我寄回的钱,也舍不得用,笔笔都给我存起来了。后来听母亲说,我结婚前订亲下礼钱就是用的我寄回家的那几笔账。现在回过头来想想,当时每个月的六块钱给家庭解决了多大的负担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