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4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姚维儒 《暮色当歌》序
文学是人学。文学是写人的,这个“人”,既指他人,自然也包括作者自己。任何作品都应当是作者自己综合素质的体现,即兴趣、爱好、道德、伦理、理想、信念、操守、信仰、思维方式和语言运用等等。不论你是写一个人,还是记一件事,你的人生观、道德观、价值观都会或隐或现、若断若续地表现出来,而读者便会从中不知不觉、有知有觉地感受到你的综合素质,读维儒同志的书稿,我无形中受到熏陶、启迪与感化。
维儒同志热衷于网络文学的创作。第一本网络文学集《寄身在市井》出版一年多后,又很快写了二十几万字,即将集辑成《暮色当歌》出版。就其原因,除了他本人创作热情高,也缘于网友的相互影响与鼓励,似乎还有一种社会责任感在驱使着他将生活中的人、事、情写出来,人世间以及自己的欣喜、悲苦、忧愁、困厄、烦恼记下来,长长短短,浑浑沌沌,却倒是自己在生活中的真正体验与感悟,还不时地闪耀着睿智的火花。
时间顺流而下,生活逆水行舟。经历过岁月磨砺的他,知道得失均成过眼烟云;真性情始终没有改变的他,不满足于平庸生活,常对生活提出挑战,退休后继续在医院工作、业余写作、临泽百里毅行、跑马拉松都是最好的例证。他说:“我们不大可能增加生命的长度,就尽可能增加其宽度吧!”这些年来,他以工作为重,家庭为情,撰文为乐,始终守望着那一片精神家园。“道成于学而藏于书,学进于振而废于穷。”读书、写作成了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了一种莫大的精神享受。在维儒同志第二本集辑中,除了写对昔日知青生活的追忆怀念,对市井生活、民俗民风的随感外,又新增了许多新颖可读的内容。
维儒同志是一位有着几十年丰富经验的医生。医生是治病的,有人善于总结自己的医案写出一些论文,当然也有医生写文艺作品的,但很少;有人压根儿就不愿动笔,只不过为了评定职称才逼着自己写上几篇。维儒同志写医学论文不但数量较多,且能数篇荣获政府的科研奖项。不少会写文章的人,却又不懂医学知识,维儒同志能从医生的角度,以他的特有眼光看人生、看疾病、看健康,写了不少科普性文章,如《发现艾滋病人后的思考》《话说皱纹谈人生》《偷针眼》等,而《漫话锻炼》的系列文章,这在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越来越重视健康的当今,无疑是一种有意义的参考与启示。
在这一辑中收了维儒同志6万多字的中篇小说《情殇》,成了新看点。小说主人公倪月儿几次婚姻均遭不幸。她努力,她抗争,她的几次真情都没有得到很好的归宿而“殇”。小说是对人生困境的描绘与诉说,对合理生活的呼唤与追求。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对于一篇文章的评价,很重要的是看作者如何运用语言将自己的思想、情感准确地、生动地、恰如其分地表达出来。同样是写一个人,张三这样写,李四那样写,而王五却独出机杼地别样写,语言的运用会有高低、优劣之分,维儒同志虽是位医生,从事文学创作时间也不长,然语言的驾驭能力却日臻成熟,经常有佳作见于报端。他从医学涉足到文学,从业余爱好步入扬州作家协会的行列,相信他的文学创作之路将会走得更远。
维儒同志的文章,大都运用较通俗、有地域特色的群众性语言。群众语言是一座艺术宝库,蕴藏着极大的生命力。在老舍先生的几百万字的作品中,有人统计,他只是重复使用了2000多个汉字。2000多个汉字的不同组合都能够写出经久耐读、传之后世的佳作,这不能不说是语言的神奇作用与力量。
愿维儒同志写出更多有智慧、有思想、有情怀、朴素的文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