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4 00:00:00 作者:姜传欣 来源:今日高邮
——读张纯玉《尘封的歌吟》
读张纯玉的《尘封的歌吟》好似一股清泉汇入心田,感觉心境澄明,安宁丰富。文字质朴,不张扬,信手拈来,从生活日常中来,充满着丰盈的生活气息,笔下的人和事都流淌着朴素细腻的情感,呈现出一种原生态的美,给人一种平常而实在的美感。
《尘封的歌吟》这本书是作者近年创作的一系列非虚构性的散文集结,文章篇幅大都不长,可酣畅淋漓一口气读完,都是作者难以忘却的亲情和乡事。这里有作者对过往生活的回首《洗澡堂》《绿叶对根的眷恋》让人怀想留恋,有对亲情的感怀《父亲》《三斤粮票慈母心》让人品味爱的真谛,有对人生旅途的记忆《三分钱菜汤》《收音机的故事》让人掩卷沉思,还有那《家乡美如画》《云之南,心之旅》里的文人情思,行文如流水,耐人寻味。
巴金曾讲过:“我写作不是我有才华,而是我有感情。”巴金的话发自肺腑,文如其人。在张纯玉的作品中,我们也是看到这样的一颗“文心”在散发着同样的光芒和温情。尘封的记忆从来就不是空乏之物,而是具体的被附在一些人和事之中,既有作者对记忆的重温,也是对往事的缅怀,让人感受到那个年代的真实和温暖。作者七岁时偷吃的《半块月饼》,成为贫瘠的童年苦涩而甜蜜的记忆,《三鲜汤》里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不易和无处不在的亲情。印象深刻的是《三分钱菜汤》和《一双毛窝子过三冬》两篇文章。都说“养儿方知报娘恩”,但是作者从小就有一颗善良的心,感恩的心,读高中,长身体时的作者,硬是从每天三分菜金钱中抠出九分钱,给在家的母亲买回一份馄钝。“好乖乖,我们一起吃”,母亲当时的话,作者现在还记忆犹新,我们可以感觉到母子二人头靠头一起品尝这人世间最美味的馄饨的情景,一定是最温馨感人,也会让作者自己铭记一生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一双草编的毛窝子要穿三冬,懂人事的作者数九寒冬 ,不忍心过早穿上毛窝子,只穿前后破损的单布鞋,冻伤了脚。母亲看在眼里,痛在心中,“母亲立即解开衣扣把我的双脚紧紧贴在怀里,足足焐了有半个钟头……”作者怀着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讲叙了生活往事,字里行间透出一股温暖的真情,看似三言两语,却饱含深情。作者没有刻意使用写作技巧,但这种以情入文的方式使真情、亲情跃然纸上,母亲的形象让读者肃然起敬,使人动容,读后不能忘怀。
张纯玉先生有着浓厚的“乡土情结”,对故乡风情频频回首,对精神家园强烈渴望,以其高度的创作热情和执着追求,呈现给我们许多带有“区域特色”的作品,塑造的人物接近本身生活状态,情节更是日常生活的再现。作者总能从细微的生活场景或事件中发现独特又能引起共鸣的生活感悟:《阴缺鬼》《爱小》《公媳趣事》《老君子》……如《老君子》写得就是身边人、身边事,“他先从事杀猪,后因年纪大就改行开了个杂货店……从不赚黑心钱。”“哪个杀猪不沾油,但他就不沾,不但不沾反而少收不算……他就是这样的人。”精彩的是作者对老君子这人物细节的刻画:自家的外孙来店买东西,没付钱也要记账在册,老君子对外孙说:“乖乖,记账为了心中有数,不是和你爸爸要钱。”老君子临终前交待子女,自己还差宋老板的货款。这两处细节构思巧妙。作者讲述了日常生活中的人和事,这些人和事有着岁月的印迹,附着生活的情趣,带着作者的爱和痛,润物无声,以浸染的方式使老君子这人物形象自然、本真、亲切,让人过目不忘,印象深刻。“临泽镇”“董潭村”“芦苇荡”……这些地理名称在张纯玉作品中频频出现,甚至成了作品特定的文学符号,有着鲜明的地域特征,虽土但不掉渣,作品口语化、乡土化拿捏到位,平白如话,却有平淡的韵味。所记人物、草木、河川、掌故娓娓道来,见性见情,别具一格 ,透过日常,又让人想起无数人生。
《 尘封的歌吟》是一本记载作者心灵情感、抒写人生百态的生活随笔,在作者纯朴和温暖的文字中,我们读出作者对亲人、对生活的热爱,同时我们也沉醉其中,并由此生发出对生活的希望和对美好的向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