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1-04 00:00:00 作者:于川 来源:今日高邮
——读周荣池《而立集》有感
前两天路过市新华书店门口,进去转了一圈出来,手里面多了一本书,作者是本市青年作家周荣池先生。从书名就很明显看出作家的年龄,在这样的年龄出的书,可以视为作者对三十年来的生活的一个文字总结。封面是我所喜欢的风格,行草“而立集”寓意着作者自由而成熟的思想特质,下方罗列的文章目录,则显示出作者三十年以来的文学足迹。
翻开这本书,没有卷首玉照,也没有名家作的序,只是老老实实的一行字“且以三年文字,纪念三十年岁月”,接着是一篇自序,让读者对这本书的作者周荣池的“文学之路”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
散文不像小说那样,作者可以理直气壮地告诉读者,本文纯属虚构。散文可以虚构,但是读者大多数愿意相信文章里的“我”,就是作者本人。这本书里的“点滴”和“家事”两部分,可以看作是作者的生活体验。必须承认,一切的文学作品,和我们的生活是有距离的,不论是作者有意识地拉远事实,还是无意识地疏远真相。距离的远近对作者来说,也许不是最重要的,作者看重的是有没有表达出心中的感情,有没有引起读者的共鸣。从我的阅读体验来看,周荣池先生的叙事和抒情,基本上做到了我手写我心的状态。其中有一篇《啃书》,叙述了女儿妞妞对书特殊嗜好,我相信许多初为人父的读者朋友有过这方面的体会,作者把这个生活小事写成千字散文,表达出了一个父亲的忧与爱。把平常小事,诉诸文字,形成文章,出版成册,这就是而立之年时周荣池先生的本领。
周荣池在“读书”部分,表明了他对于文学的观点——文字的成功,在于走向人的心灵。同时也呼吁文学批评家们《放过余秋雨》。谈起《编辑的态度》和《稿费那点事》,既充满希望,又心酸无比,我想,这种感觉也是所有爱好写作的人都曾经经历过,包括我。
“游记”部分记录了周荣池旅行中的所思所想,文采斐然。最喜《印象世博》,几行文字,就把自己的独特的感觉传递给读者——
“出了德国馆,我赶紧打开行囊找烟。我刚拿起火柴就凑上来几个大汉,令我大吃一惊。谁知他们笑得很和气:兄弟,借个火,憋死我了。我明白了原来火比烟重要。”
这段白描文字,行文自然,内容可信,汪曾祺先生强调过语言对写作的重要性,私以为周荣池先生的语言,已经具备了一个作家的语言素养。语言锤炼的过程,就是作家日渐成熟的过程,我们有理由相信周荣池的文学之路,越走越宽。
最后借岳飞名句“三十功名尘与土”送给周荣池先生,希望他以空杯心态,为喜欢和关注他的读者一直写下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