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歌吟是乡情

2012-11-29 00:00:00    作者:陈石奇    来源:今日高邮

——读张纯玉散文集《尘封的歌吟》有感

张纯玉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的苦难中出生并成长的,艰难的生活伴随着他成长,并走向成熟,随着他个人思想逐渐成熟,便对艰难的生活有了更多的理性思考。散文集《尘封的歌吟》中,记录艰苦生活的篇章,占着很大的篇幅。如《半块月饼》《三鲜汤》《一双毛窝子过三冬》《穷则思变》《煎熬的岁月》等,则是对那艰难岁月的真情真实的描写,亦透露着太多的苍凉和无奈,但作者的灵魂最终还是从这苍凉和无奈中透出了蓬勃的朝气和前进的力量。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中国,正发生着一场声势浩大的“文化大革命”。本散文集共收录作者所写散文计66篇,其中直接描写“文革”的有四篇,但这四篇耐人寻味。平白无故挨斗的史万林,“折腾了五六个小时,一直到凌晨一两点也没审出个名堂,不明不白地在家人一片哭声中含着眼泪离去。”(《难忘浩劫的一夜》)“文革”刚开始时为造反派的总司令,在抄写大字报时,将大字报中的“千万不要忘记阶级斗争”抄漏了一个“不”字,在当天就由造反派总司令变成了革命的对象,拖上台抹黑脸,剃光头……最后得了一场大病含冤死去。(《一字之差》)

在这四篇中,作者为我们谱写了一曲荒诞地凄婉的时代悲歌。

在这部散文集中,表现了作者强烈的对故土家园的思恋之情。如《绿叶对根的眷恋》。作者借绿叶与根的比喻,而又十分口语化、入木三分地表现了一个离开家乡多年的老兵对故土的深深的眷恋之情,表达了自己与故乡之间割不断的血肉联系。

作者早年在大西北服役,转业后,又长期在市里工作,很少有机会回老家董潭,与家乡的一草一木接触的时间少之又少,所以思乡恋乡之情更为强烈,如《眷恋董潭》正是此情的吟唱。他的许多作品都深深地扎根在家乡的土地上,故土已不仅是一个个具象的实体,在生命的漂流中,它幻化成时间长河中一个个生命的港湾,一段段人性美的颂歌,如《门前一条河》,小河养育了作者、作者的一家人以及乡亲们,温暖了作者的童年。

因作者长期在外服役或工作的缘故,因而对家乡热爱之情、希望家乡人民过上好日子之情更迫切,在作者赞美家乡的篇章中,其声调高亢雄浑,其情感质朴强烈,如《临泽,向着幸福出发》,作者以诗化的语言来歌吟老家临泽古镇的风物,记录乡土变革和时代变迁,赞颂家乡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是一首家乡的赞美诗,是一首时代的颂歌。

再如《家乡美如画》,作者通过打的回老家,在的士上与司机对话,描述了有关人与事,景和物,展示了如今乡村进步,村民们过上了好日子,让读者在感性的文字里感悟到了理性的力量,洋溢着作者的喜悦和对家乡的赞美之情。

张纯玉心怀故乡,情系故土,把乡情、亲情、友情、爱情挂在心上,把家乡的一草一木、一人一事贮入自已的脑海深处,用文字呈现在人们的面前,其文字是饱满的,所吟的歌是动听的,所抒的情是自然亲切、朴实无华的。我喜欢这样的文字,一切都娓娓道来,能让读者听到生活中的欢歌,听到前行的足音,从而得到启迪,使读者能以一种积极向上的乐观的生活态度,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