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1-20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春节,全家人谈得最多的话题,是为妈妈贺九十大寿。
按照老家的风俗,老年人贺寿一般是“贺九不贺十”,比如贺五十九、六十九、七十九,……,而不贺六十、七十、八十,没有人能说清楚个中的道理。
我们想,妈妈的身体状况还好,就定个名副其实的九十吧。所以,去年只在妈妈生日那天,姐弟五人陪妈吃了一顿午饭。
妈妈一直不赞成为自己贺寿,认为没有必要花冤枉钱,赚钱不容易,把钱用在正道上。
妈妈可以这样想,但作为子女可不能顺水推舟,人生七十古来稀,顺顺当当地活到九十岁,更是不易,属于大喜事,怎能不祝贺祝贺呢。
接下来,首先要确实贺寿的时间。妈妈的生日是农历十月二十,查了日历,那天是星期一,外地工作学习的亲友难以参加。后来,大家商定,安排在“十一”长假期间,时间宽裕,各路亲戚差不多都能到齐。
再就是邀客的范围,老家请客有句俗话,叫做“宁少一庄不少一家”。邀客必须有一个标准,请哪些人,才能心中有数,不至于丢三忘四得罪人。妈妈说,就是你们姊妹五个五家子聚聚就行了,不要吵三现五的。这样好是好,省心省事,家里人聚聚,没有什么顾虑。但是问题来了,妈妈九十岁这样的大事,能不请舅舅吗,能不请姨娘的几个孩子吗,能不请一些世交吗,能不请门头上的长辈吗?这几个问题一解决,邀客的标准和对象都有了。据此估算了一下,十来桌。
最后一个大问题是宴席安排在哪里。有人提出安排在城里,气派些,热闹些,清爽些。妈妈对此坚决反对,妈妈说,家离县城百十里,走来走去多不方便,就在家里办,院子里放几桌,堂屋里放几桌,宽宽大大的。妈妈说的确是实情,为了一顿饭,还得用车接送,一些上了岁数的,还不安全,妈妈自己也吃不消,贺寿贺出毛病来得不偿失。
现在农村办事也挺方便的,锅碗瓢勺桌椅帐篷,以至烧火剥葱的,都是厨师一条龙服务,如果图省事,只要开出餐费标准,菜肴、酒水都是配得好好的,不需要主人跑腿帮工。菜也新鲜,而且服务费比较起城里还要便宜得多,一桌百十元左右。
后来,大家一致同意在家里办。
几个大的问题解决了,剩下的就是细节方面的事了。
九十岁是高寿,要给亲友、庄邻发寿碗、寿桃。大多数人家就放在一个红色方便袋里,我觉得不太雅观。于是,我设计了一款纸质提袋。暗红色底子,映着松鹤百寿图,我题了“大德必寿”四个字。我的字算不上书法,我要表达的是内容,以此作为儿子对母亲、对母爱的颂扬。
“大德必寿”原是陈独秀落难江津,为当地绅士邓蟾秋七十寿辰所题。我认为用在我母亲身上也是恰当的。我母亲虽然没有文化,当然也没有能力像邓公蟾秋那样兴义学、赈贫困、扶正义,但是母亲自十九岁进入姚门,即勤俭持家,敬老爱幼,友亲睦邻,特别是我父亲染上重疾,家庭几于没顶的关口,母亲以常人难以忍受的坚韧,变卖家产,寻医问药,一边为父亲治病,一边抚养未成年的子女。母亲的至诚至善感动了上帝,从那以后,父亲的身体一直很好,今年八十八岁了,依然行走自如,动作敏捷。母亲像一位纤夫将纤绳深深地嵌进胸口,拉着一条破船前行,使船上的我们能够安全地生长。母亲似一位老师,时时用她的行动教育我们,穷不低头,富不张扬。无论用传统观念,还是用现代理念来衡量,这些都是为女之大德,为母之大德。“大德必寿”提袋成了寿宴上的一大亮点。
准备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眼看就到“十一”了。一天晚上,爸爸打来电话,说妈妈有话跟你说。爸妈与我通话,有明确的分工,妈妈的听力比爸爸好,而妈妈不会拨键,所以,每次通话都是爸爸拨通电话,让妈妈说。我常常感叹,年迈的父母互为拐杖。
妈妈说,小伙,就不要贺寿了,人家要说话的。
我感到莫名其妙,问,哪个人家说话。
妈妈回答,公家要说话。
我向妈妈解释,公家不会说话的,我不用公家钱,也不请外人,都是家里人,热闹热闹,公家能说什么话呢。
妈妈的顾虑是有背景的,这里不赘。
十月三日一早,我们就回家了。下午,舅舅舅妈表弟表妹姐姐姐夫甥男甥女侄男侄女们都到齐了。晚上为妈妈暖寿。
以前,老家人办大事都是假三天,也就是说四日正日,三日晚上上客,直到五日午饭散客。现在,也在稍稍地改变,没有多少人有时间在亲戚家玩三天。
四日早晨,我们为母亲拜寿。头一天,父亲特地找来了三只蒲团。我们姐弟五家依老家风俗先男后女、先长后次的顺序跪拜。父母坐在堆满了寿桃、鲜花的桌子前,接受我们的叩拜,父母向我们每人发了一个红包。
父母穿着姐姐们买的新衣服,满头银发,一脸慈善,精神。二老微笑着看着我们每一个人,接受每一个晚辈的祝福,我们每个人也都特别特别高兴特别特别虔诚地从二老手中接过红包,祝老人健康长寿。那是一个幸福的场景,一家四代,聚集一起,就像繁茂的枝叶簇拥主干一样。我们将那个场景定格在镜头里,作为永久的纪念。
接近中午,上海姨妈家的五个子女专程赶来,又将拜寿推向高潮。姨娘过世多年,但其几个子女一直视我的母亲为其母,年年探望。望着姨娘家的几个子女,妈妈免不得一阵唏嘘。
午宴甚是简朴,没有司仪,没有歌舞,也没有高档酒菜,但气氛热烈,情景感人。晚辈们争相向老寿星敬酒祝寿,老寿星满脸笑容地还礼,父亲还走下位置向客人们敬酒,父亲不胜酒力,少许的酒已使老人家满脸通红。我们怕有个闪失,劝父亲不要敬酒,父亲满不在乎地说,不碍事。
午宴在意犹未尽中结束,客人拎着“大德必寿”提袋,那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
送走了客人,妈妈问我,花了多少钱。我说,没多少钱。妈妈埋怨道,肯定花了很多钱。
妈妈哪里知道,钱能买很多东西,但买不来慈孝,买不来幸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