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大红袍韵

2012-11-01 00:00:00    作者:杨国华    来源:今日高邮

中国的茶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对品茶之慨,各有心得。有人说,绿茶清香,红茶醇香,乌龙幽香,花茶芬香。茶之与我,亦如我之与烟。虽然不好,但偶尔饮之,馨香入肺,心旌摇曳,或翻书,或泼墨,或吟哦,那种惬意,真是快哉也。

那天,在我们即将结束武夷山之旅的最后一天的下午,导游小李要带我们去看大红袍。大红袍是“茶中之圣”。对此,我早闻之。饭前,我们是登攀虎啸岩的,登攀的艰难,不必细说。回宾馆后,我痛快地洗了把澡。此刻去看大红袍,可谓沐浴净心,清手素面,十分虔诚。

我们的大巴,在武夷山风景名胜区山北天心岩的公路上穿行着。这是一条新开辟的茶文化旅游线路。导游小李滔滔不绝地解说着大红袍的种植、习性、数量以及多个版本的历史传说。而流传最广的当是“状元篇”。

下得大巴后,我们沿着峡谷中的一条较为平坦的石径徐徐而行。西行不足二里,峡谷越发幽奇深邃,两旁岩石峥嵘突兀。这里堆叠耸立着九座石骨嶙峋的岩峰,其势嵯峨,其形壮阔,似欲腾空而起,一飞冲天的游龙,盘绕在峡谷。故而称这叫九龙窠。进入九龙窠,赫然入目的,是峡谷岩壁上历代名人吟咏武夷岩茶的摩崖石刻。 这些石刻,都是繁体字,正草隶篆,无所不有。我和居芳等老师先行到达。其中有一石刻“”,居老师笑着问我,什么字,我说这是“岩韵”的繁写,居老师啧啧称奇,问我怎么认识的,我告诉她,小的时候,也看过一些古代的典籍,繁体的。就在我们说话间,导游小李和大家都来到此地,导游问,有没有人认识这两个字的,薛忠老师抢先说“崖韵”。导游笑着给他做了纠正。我也笑着觉得有趣。九龙窠中岩石怪异,横卧竖立。从岩谷石缝中渗出涓涓细流,汇集于沟壑山涧,时而喧闹奔腾,时而静穆无声,穿石而过,曲折东流。而一丛丛、一片片、一层层的,都是葱郁的平整的茶树。这些茶树,因山泉而润泽,因山泉而奇特,郁郁苍苍,生机盎然,让人望而生津。你在这里逡巡,会更为惊奇地发现,在这深邃幽静的峡谷中,还有一些茶树或如巨人屹立于岩隙,或如思妇斜倚于水边,或如巨擘支撑于崖下,或如卧犬守候于洞口,或如云根寄居于峭壁,斗巧争奇,其趣各异。

带着那种对极品茶树的向往,我们随着导游,一步步地走进峡谷深处。那石径旁的小溪淙淙地流淌,伴随着我们的脚步,还有那不时的虫鸣,翩跹的蝴蝶,更显得这里的清幽。我们不远千里来此的目的,就是观赏誉满环宇的原生大红袍。我怎么也不敢相信,出现在我们期待已久的视线里的看上去宛如小孩子手臂的世间绝品的大红袍,与别的茶树实在没有什么区别的地方——一样的环境,一样的本色,一样的蓊郁,一样的生机,但大红袍“臻山川精英秀气所钟”,“香含玉女峰头露,润滞珠帘洞口云”,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它的独特韵味。难怪大红袍这茶中极品,以卓越的品质赢得盛名,更因稀少而显得弥足珍贵──原生态,现仅存6棵,年龄在340岁以上。难怪每年只产500克,而20克的原生大红袍在2002年竟拍出18万元的天价!难怪为确保这一珍贵的世界遗产长得更好、更壮,武夷山市政府作出对母树大红袍的保护和管理的绝对措施:自2006年起对母树大红袍停止采摘。难怪从宋元起大红袍成为历朝历代的贡品。难怪朱德元帅曾起笔为之题写“大红袍”三字,毛泽东曾把它作为外交的珍贵礼品送与斯大林、尼克松等。

九龙窠下有一个九龙茶厅,正面对那6株大红袍茶树。在这里酽一壶大红袍,汤滚滚,汽腾腾,香袅袅,意渺渺,情深深,未品而心醉。我呢,在同伴还在听导游夸夸其谈的时候,便来到九龙茶厅。看到墙壁上张贴着江泽民、李瑞环等中央领导和金庸、张艺谋等艺术届巨子来这饮用大红袍的照片,心旌摇曳,不觉也花三元钱,买了一碗,在自己品尝之余,又邀请了薛忠、王学红等老师小呷了几口。我问他们味道如何?他们直言不讳地说,这大红袍茶与别的茶没什么两样。我高声朗笑道:“这就对了,因为我们饮的,不是真正的大红袍,真正的大红袍我们也饮不起。”他们觉得我的话言之有理。

大红袍的尊贵我们毋庸置疑,不可亵渎。但品茶如同品味人生。所谓浮生若茶,不无道理。不同形状的茶叶一经投入滚水中,或上下翻飞,或左右盘旋,或暗潮涌动,或起伏不定。待续水之时,则膨胀舒展,芬芳四溢,滋味尽出;数泡之后,终于无可奈何,无力挣扎,俱都沉入杯底,一切归于沉寂。人的生命与茶的命运又何尝不似呢?从出生到少年到青年到中年到老年,人的外表、性格、学识、性情等,都是有差异的,或机灵或愚钝,或暴戾或温存,或貌美或丑陋,或富贵而贫穷,或豁达或拘谨,或得意或失意,或成功或失败,但当生命完结 的时候,都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人的最终恰如茶的残渣,不是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