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乡土恋歌

2012-10-25 00:00:00    作者:陈庆文    来源:今日高邮

——读张纯玉散文有感

著名作家莫言说过:回首,才看见我们是以快乐的心情写悲伤的青春。

张纯玉先生就是这样一位以快乐的心情把笔触放在或悲伤亦难忘的田间地头、家前屋后的作者。他的散文,源自于对家乡的血缘亲情和浓浓的乡土情结,寄托了作者对母性依恋的同时高奏了在外游子的由衷吟唱。他的散文中包含了一种对农村及其乡亲们的温情,他不夸张,不虚饰,不借花结果, 因势利导,更不无中生有,语带双关,而是用一种亲切、谦和的口吻,书写他内心崇敬和日常所见的凡人琐事,使得他的散文作品像泥土一样结实、朴素。《父亲》、《三斤粮票慈母心》、《门前一条河》、《故乡的记忆》、《村里的贴心人》等篇章,似乎是从活生生的乡村场景中提炼而出的生动现场,不做任何雕饰,有一种令人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和如沐乡情的亲切感。张纯玉的这些作品,与那些习惯在乡村诸多表象当中寻找短暂情感慰藉,坐于舒适办公室信笔拈来的写作者相比,显然是两种境界。一种是有根的大地歌吟,一种则是飘忽甚至虚假的想象。

张纯玉描绘乡村风俗画的视角是独特的,并充满了诗意与灵性,且大多数是跟田野、村庄和河流相关的。比如《盼过年》,就是一篇通体闪烁真诚的情怀与智慧的文章;而土地的情节又建立在对母爱、父爱、亲情的感人述写,让人再次亲临对故乡崇敬和膜拜,以及根植于此的母爱圣洁的震撼。

张纯玉笔下的那片乡土,既不是失落后的寻找,也不是离去后的返身顾盼,而是思与念相通,情与景交融。他写家乡,就把自己生命的激情进行融化,使读者产生了要一道去感受和体验的冲动,欲求去聆听村头的吆喝、芦荡的虫鸣和月光下的犬吠。从而让他的散文具有了独特的乡土韵味和乡村生活色彩,这是他心中乡村生活的内质带着挚爱去抚摸那片滋润和充满人性趣味的土地。“村里有位有名的老君子……无论从事什么行当,都老老实实做人,规规矩矩开店做生意,凭诚信为人处事,从不赚黑心钱”(《老君子》),对于故乡的亲情和沉潜于乡村生活的写作心态决定了张纯玉散文表现的内核和情感角度。从内容上看,张纯玉所注重的,多是乡村日常的生活琐事。他写农事家务,譬如《搓草绳》;也写生活点滴,例如《学唱戏》。他不是乡村生活的采风者,而是乡村岁月的见证人,他笔下的乡村事件,件件与作者的童年和成长、生活和思考相关。既然从自己的亲身经历起笔,落笔也在乡村生活的底层,这让他的文字穿透了乡村生活的表象,从那个年代人的生存境况去展现乡村斑斓绚丽的人生画面。

就情感向度而言,张纯玉对父老乡亲怀有一种深入骨髓的爱。张纯玉擅长于用一支彩笔,把乡村生活的细枝末节点染出淡雅的诗意。那些终日为生存奔忙的乡亲,那些近乎枯燥的乡间趣事,都能鼓动作者的情弦,情动于衷,故有了一种深沉含蓄的情愫灌注于他作品的字里行间。

其实,张纯玉记忆中的乡村,早已物是人非,我敢说,就是他自己回到那里,也难以辨认了。轻松或者疼痛,走去还是归来,那份怀念是深深的,甚至是巨大而永恒的,因此无数世事的纷扰和感情的纠结,在许多年过去之后,他觉得仍然需要将这些乡村的印迹记录下来。这是一个纪念,可能更是一个情结。无论时间过去多久,草垛消逝了,土坯茅屋消逝了,“阴缺鬼”“活蜡烛”们消逝了,“七里荡”消逝了,而他吟唱的乡村还在。

张纯玉的散文就是这样,用文字将乡村情感与田园情怀交汇融合。他的乡土散文将笔触伸进厚实的土地深处,探究人性丰富的审美内蕴,使隽永的灵思有着坚实的物质依托,表现了生活的五彩斑斓,生命的绚丽多姿。泥土的味道,炊烟的味道,母亲的味道,在作者笔下,都成了离乡游子心中最难以割舍的乡土恋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