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古巷寻根

2012-09-17 00:00:00    作者:王业星    来源:今日高邮

都说临泽古镇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历史悠久”有史明确记载,说“文化底蕴深厚”,“底”在何处?“蕴”从何来?“深”有多深?“厚”有多厚?似乎并没有确定的答案。作为一名文化工作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我徘徊在“三街六巷”中,寻寻觅觅,想从那些砖雕门楼里寻找文化遗存的蛛丝马迹。

我工作单位在新镇区,生活在老街道,每天穿行于两种时空之中,越发感觉老街巷的特别:“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就像一首韵味无穷的格律诗。也许是因为它的阅历,也许是因为它的沧桑,它显得很深沉,不会像新区那样花枝招展地吸引人们的注意,倒是从它身边走过后,忍不住回眸顾盼,以至于探秘挖究的心态让我一次一次寻踪而来,而心中的疑惑也随之一点点地解开。

临泽前河后身有条街,东起泰山庙,西抵老菜场,长约1.3公里,宽约3米,今叫“生产街”,古时名为“学士巷”,是全镇东西向最长的一条街。临泽古县府衙门建于街的东头,古县衙东是城隍庙,古县衙西即为文教区,私塾、教馆多设于这一段。“学士巷”因上世纪五十年代街上办了几家工厂、“文革”时期“抓革命、促生产”而改名。这条古巷历史文化源远流长。

“学士巷”得名,与乔竦当年主讲于菱川书院有关。北宋初年,经过长期战乱之后,国家“重文治”、“兴文教”,重视程朱理学的宣扬,全国各地兴起办书院热潮,临泽人乔竦祖居此巷,他饱读诗书,为大教育家,设教馆取名“菱川书院”,教授乡里,倡明孔孟之道,学生遍及高邮内外,时间长达几十年,他所培养的学生学识超群,品行端正。据《高邮州志》记载:“一时淮南数千里间,其视高邮若齐鲁。”当时高邮文人的领军人物孙觉就是他的得意门生之一,孙觉为政为文均有建树,后来擢升至龙图阁大学士。乔竦之子乔执中,更是在父亲言传身教下成长,入朝官至吏部侍郎,著有《周易说》、《诗文》等40多卷。当时政坛、文坛的重量级人物王安石、苏轼对乔执中都比较赏识。孙觉、乔执中与秦观一起,被列为高邮“三贤”。相传王安石曾慕名遣子来临泽游学。乔氏父子文章道德名誉淮南,乔辣以及他的学生们的成就让镇上人感到光荣,因他住在此巷且“菱川书院”设在此巷,因此便称此巷为“学士巷”。

学士巷南为临泽有名的前河,穿镇而过,与学士巷形成了小镇上最优美的人文自然环境。几百年来,这里流传出许多“耕读诗书、训育后人”的佳话,形成了“小桥流水遍庭户,卵巷古院茂诗文”的文化之风。到清代晚期民国初年,这条巷内又形成了韦、叶、冯、车四大书香门第,四户人家坐落在一起,韦家、冯家住在巷南,叶家、车家住在巷北。在如今的学士巷中段、中街以东,透过那几幢历经时光冲刷依旧矗立的老宅大院,看着雕马刻花的门窗、墨黑的瓦片、长满铁锈的门环,你还能闻到这四大门第昔日的书香。

韦家的韦柏森、韦子廉祖孙两代是近百年来临泽文化、文人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韦柏森写有《秦邮竹枝词》、《菱川竹枝词》二集各百首,内容涉及高邮与临泽的自然和人文历史的风光、风土、风物、风情等诸多方面。韦子廉传统文化修养深厚,琴棋书画均有较高造诣,当代作家、戏剧家汪曾祺曾师从于他,并在书法、桐城派古文方面受益匪浅,称其为“江湖满地一纯儒”。叶家的代表人物叶萁蓁,是临泽最后一个举人。叶举人对官场不感兴趣,有官不做,热衷于对地方行政、教育、水利、医药等方面出谋划策,他创办了丽泽学堂(临泽小学前身)并担任堂长,他还钻研古医书,为患病百姓妙手回春,乡人称其为“儒医”。车家车绍伯,晚清秀才,善诗文、绘画,曾为安乐寺大雄宝殿撰写楹联,由韦子廉书写。其子车载自幼受家庭影响,勤奋好学,后来参加革命进行军事斗争并从事文化、教育工作,著有《论老子》等。冯家子弟冯白平,为临泽唯一的一位将军级人士,至今仍健在,他从小喜文爱武,很小就参加了革命,1955年中央军委授予少校军衔,国家授予“三级独立自由勋章”和“三级解放勋章”。他笃研文史,辞章博雅,行军打仗途中作有许多荡气回肠的军旅诗篇。1983年离休后更是“挂甲从文写春秋”,创作的诗词、小说作品获得国家大奖。

以这四户为代表的近代古巷人家延续了古镇临泽崇文尚教的文化之风,为建国以来临泽文化的持续繁荣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古巷悠悠,承载了一代又一代临泽人的苦乐哀思,犹如一位慈祥的长者送出了一批又一批满怀抱负的年轻人。走进如今的学士巷,古巷通幽,古院仍在,古风犹存,穿行其中,专注其间,耳边仿佛还能听到1000年前从菱川书院传出的朗朗读书声。

古巷曾有过一个儒雅的名字——“学士巷”,曾经哺育繁荣了古镇的文化,成就了一个又一个临泽的辉煌,让多少在外游子魂牵梦绕。古巷承载了厚重的人文使命,如果说古镇是一棵大树,那她就是滋养古镇生命的一条粗壮的根系。面对古巷宛如黑白照片般的明清建筑,我忽然想起陆放翁那句“小楼一夜听风雨,深巷明朝卖杏花”。是的,我们应该了解古巷,记住古巷,还原古巷, 在现代文明快速发展的今天,古巷也应该得到新生,而且是传承历史的古典的新生,让在外牵挂的临泽人书写的不只是一段守望的情节,让为之奋斗的临泽人创作的不再是一首缺少灵魂的诗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