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9-13 00:00:00 作者:北海 来源:今日高邮
——读姚正安散文集《记忆》有感
《记忆》一书,由亲情、乡事和心路记忆三个系列散文和小品文组成。姚正安的散文语言简练、朴实,是从心里流淌出来的文字,像一条条清澈的小溪流入读者的心田,他笔下的祖父、外婆、父亲、母亲、岳母、姐姐和妻子,栩栩如生,感动了读者。我读完他的系列散文,才知他从一个远离高邮县城邻近兴化、东台的姚家村十六七岁的农民,成为一名民办教师、上师范转正做高中语文教师、公务员、党校副校长、宣传部副部长的生命历程。民语:吃苦加用功。散文家本人善良、踏实和勤奋的品质,才使他写出高质量的、又为普通读者喜爱的散文小品美文。
散文最难写好,难在写一篇好散文易,而要篇篇散文写得好难度很大。这就要求散文作者大量潜心阅读中外优秀散文名篇,向生活学习、汲取养料。姚正安专注于散文,写他生命中难以忘却的亲情、乡事,而且用心写,散文就有了艺术的质量。记事散文《祖父》甚为厚重,“祖父”非乡村干部,而是地位低微的“为人看房看坟的风水先生”,回忆祖父一生的追求和希冀。 “我”写了两种善良,第一种善良:坚强,祖父实是二祖父,他在父亲、大哥去世后,独自到兴化跟人学徒成为乡村的“风水师”,学成顶起家庭台柱。第二种善良:宽待乡民和亲人,“有些家庭经济状况不好的,祖父象征性地拿一点钱,或任主人给一点山芋”;他对过继孙子很好。他临终前,父亲把“我”过继给祖父。“过继纸”既是村风民俗,同时也是人性的升华,也是乡间父母对待长辈叔叔疼爱孙子一生的回报。姚正安笔下的祖父是一位聪慧、淡定的艺人,让人肃然起敬。什么是美文,传递善和爱,教人懂得感恩,就是美文。《外婆》《舅舅》《父母的经营》《岳母的哲学》等,都是一篇篇朴素无华的散文篇章,讲叙普通乡村老人劳动一生的故事。
第二部分“乡事记忆”收入《桑枣子》《夏布》《放牛》《夹长鱼》《填坟》等乡村故事系列散文,像《放牛》非常有趣。最值得细读的是《1975年冬天》,姚正安回忆高中毕业后上河工,到南水北调工程“参加三阳河工地挖河”。这篇散文从技术层面说,是一篇典型的非虚构散文,亲身亲历,文字朴实见美,一个勇敢的高中生走向三阳河工程的画面凸显在纸上,劳动的艰辛,挑河泥“越到后面越难,河深了,圩高了。一担土,一百来斤,爬到十多米高的圩顶,两腿打软发酸”。伙食吃干饭和黄芽菜汤,“我”坚持到河工结束和大伙一起乘船返村。妈妈“看到我手上磨出的老茧忍不住哭了”。《1975年冬天》是一篇现代散文结构、语言艺术的美文,凤头、猪肚和豹尾,用朴素的语言向人的心灵境界的生命精神升华,到达现代散文语言美、精神美两大高处。第三部分“心路记忆”收入《平常心》《放得下》《快乐之旅》49篇系列散文小品,以说事、论理见长。其中《有岗位就好》,尤为出色,讲一青年下岗失业人员,到一家饭店端了三天盘子“辞职不干了”,说没面子。在散文小品里,作家没有直接批评爱面子,而是换了一种许多人能够接受的“批评方式”,讲现任肯德基总裁到肯德基上班做的第一份工作“就是端盘子”,他笑着说 “有岗位就好”。他后来怎么一步步升为肯德基总裁的,小品没有写,留下散文小品的艺术张力。
我相信,一定会有许多读者喜爱姚正安的散文集《记忆》。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