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回眸,远行者心灵的顿悟

2012-08-17 00:00:00    作者:后金山    来源:今日高邮

——读姚正安先生《记忆》有感

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是远行者,从小背负着父母的希冀一步步走向未来,行囊里塞满了苦涩、辛酸、感动和快乐。多年后,发现行囊空空,那些曾经相伴的日子已经发黄,那些曾经让人心跳的往事已经尘封在记忆里。现代人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很少有时间静下心来回望昨天,当你一不小心已经触摸到时光的胡须,猛回头,才惊异地发现,那些封存的故事是多么美好。正安先生最新出版的散文集《记忆》,就是停下他匆忙的脚步,在心灵的驿站洞开一扇扇记忆的窗口,让人重新品味生命旅途的甘甜,给你一种远离浮躁、涤去铅华的轻松和快意。

认识正安先生很早,他从教多年后又从政,虽然平时接触不多,多半是在报纸、杂志上见识“蒙龙”之勤奋。一次小聚,得知他与我同年同月生,只相差几天,因此,读他的文字便多了一份亲近、亲切之感。

打开《记忆》之窗,亲情的风是温暖怡人的,如果说人的一生是条河,那么亲情就是孕育人的品格、性情的源头,作家将烙在心灵深处的影像还原成文字,给我们堆砌了那个时代农村农民的淳朴、善良、正直的形象,用最细腻的笔触勾画出身边亲人的音容笑貌,自然而然地把你带进那个充满艰辛的年代,带进那个似曾相识的家。那时候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兄弟姐妹多,一个大家庭,就像一棵伟岸的树,它枝繁叶茂,遮风挡雨,父母的双脚深扎在泥土里,一群儿女是在父母汗水的浇灌中成长,是在三亲六故的呵护中成人的,因此,镂刻在作家心灵中的记忆自然丰满感人,它是现代年轻人无法体验的,也是岁月无法复制的人间情怀。

我没有正安先生生于大家庭的生活背景,因而更喜欢他的《乡事记忆》。这个版块,我们一点不陌生,多半写的是我们农村孩子共有的生活。可正安先生善于捕捉,无论是他的《夹长鱼》、《桑枣子》还是《手擀面》,都写得活灵活现,饶有情趣,没有刻意地去雕琢和粉饰,很本真。偷桃子、摘桑枣子、捉麻雀子,这些蕴含着当年游戏色彩的孩童生活,经过正安的精心淘洗,让人梦幻般留念孩提时代的快乐和野趣。

“……我仰头再看那桑树,高高的,树干歪歪捏捏,枝叶上还残留着有一粒粒紫紫的桑枣子,与我小时候在老家看过的吃过的桑枣子一样,我真想跳起来摘下一两粒,放到嘴里。哪能呢,几位乘凉的老奶奶正看着我。”(摘自《桑枣子》)这段文字让我感慨,在城市生活拥挤的隙缝里,残存的“桑枣子”的存在并没有让现代年轻人留意,可它是这个城市的记忆,是这片土地滞留在岁月长河中的帆影,是生了根的、有情感的甜蜜往事,对“桑枣子”的追忆,已经远远超越它本身的意义,它是生活变迁的时光缩影,是这座城市有意无意留给后人慢慢品尝的绿色书签。

高邮是个文化古城,难得的有不少干部热爱文学创作,正安先生是其中的一位,这不能不说是高邮文学之幸。

一本《记忆》搁在案头,它让我又一次走近正安,打开他看似冷漠、刻板的面孔后面的那扇窗,亲情如雨、乡事如风、心路如丝的文字,给我心灵带来震撼,我猛然感觉到自己正置身记忆的另一端,与正安一起,与这个世界一起呼唤懂得感恩的情怀。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