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8-10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记忆》序
姚正安同志将他的第二本散文集《记忆》(书稿)送到我案前的时候,我真切地感到他近几年来笔耕勤勉,收获不小。
记忆,原本是心理学的一个名词,是指保持在人的脑子里过去的人或事物的印象。用文章写出记忆,是一些印象的复活。一个人生活了几十年,见过的人千千万,经历过的事万万千,心里想过的人和事物更是千千万万;而经过时光老人的无情筛选,那留下的就不多了。时光老人的风吹走了岁月,吹走了童年,吹走了青春,吹走了那些不值得留下的人、事物、情感,留下的吹不去的是在脑中烙下的深深的印记。存在的总是合理的,留下的总是有道理的。
《记忆》分为三部分:亲情,乡事,心路。
中国人很重亲情。在亲情里孝悌占有很重的位置。对祖父、祖母、父亲、母亲等长辈要有孝心,尽孝道,孝敬,孝顺。作者在文中写道:“孝顺不能只停留在物质的供给上,还要善于维护和保持父母的积极愿望,让他们时时觉得生活有盼头、有奔头、有想头,在快乐和幸福中度过每一天。”在物质较为富裕的今天,老人的精神生活需求显得尤为重要。悌,是指兄弟同辈之间要友爱和睦。一个人与自己的兄弟姐妹都相处得不好,很难想象他会与周围的同事友睦。
亲人之间的牵挂也是一种心理现象。亲人之间虽相隔千万里,感情的线却相互牵连着,相互挂念着。牵挂是心灵的感应,心灵的默契,心灵的呼唤,心灵的祝福。牵挂亲人是责任,是关爱,是天经地义;被人牵挂是缘分,是享受,是福气运气。
在“亲情记忆”中,作者写的都是普通人,有着简单的欲望和喜怒哀乐。他们的生活平凡、平淡,多彩而美妙,不可侵犯;他们的情感朴实、炽热,真诚而高尚,不可亵渎。
亲情使人亲近、亲切、亲善、亲和,和合,和谐。
“乡事记忆”从不同的视角描绘里下河水乡的风情、风俗。其中有欢愉,有愁绪,有烦恼,有乐趣。我曾亲眼见到一位阔别故乡几十年的老教授,来到他出生的地方,虔诚地抓起一把泥土,双眼含着泪水,谨慎地将泥土装到塑料袋里,带到异乡放在案头。故乡的土是神圣的。
终日愁眉紧锁,郁郁寡欢,固然是一种思乡怀土,而感时忧国,时时不忘为家乡的建设添砖加瓦,又何尝不是桑梓之情。
故乡是缩小了的祖国,祖国是放大了的家乡。爱国始于爱乡。
“心路记忆”是作者在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的思考和看法。文章中讲平常心,讲责任,讲感恩,讲珍惜,讲做人,讲读书等等。《来此为甚》写作者偕友人去高邮镇国寺见到山门上“来此为甚”四个字后引起的心灵震撼。扬州高 寺的山门上有这四个字,天津大悲禅寺的山门上也有这四个字。镇国寺的住持释其意,是提醒来者,为何而来,为何而往,静心纯虑,万念归一。将这四个字放大而言之,一个人你来到世界上究竟为了什么,这里面就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问题了。江泽民同志于1993年11月7日在同出席全国统战工作会议的代表座谈时指出:“利用宗教教义、教规和宗教道德的某些积极因素为社会主义服务。”他在洛阳白马寺会见印忠小和尚后题词:晨钟暮鼓警醒世间名利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迷路人。佛教是教育。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些人到寺庙去求神拜佛,似大都是为了自己的名利、福祉,其实,佛教的本义是无我利他,普渡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来此为甚”四个字问得直捷,问得尖锐,问得深邃,问得庄严,问得圣洁。作者也认为,每一个人在漫漫的人生旅途上都不妨问问自己:“来此为甚”;甚至将这四个字作为座右铭,经常不断地躬身自问,“来此为甚”,这对人生、对社会、对工作、对家庭都是大有裨益的。
“心路记忆”是对人生、对生命的直感凝思,是对善恶、美丑、苦乐、好坏、真假的峻厉考问。
记忆就是活着的同义词,记忆就是活着的人,活着的事,活着的物,活着的情,记忆就是自己。记忆是美好的。
1933年2月21日,美国记者斯诺以书面的形式向鲁迅提出三十六个问题,鲁迅都一一作了回答。其中斯诺问:最好的散文家是谁?鲁迅答:周作人、林语堂、周树人(鲁迅)、陈独秀、梁启超。
1992年10月29日,汪曾祺在《当代散文大系总序》中写道:“鲁迅、周作人实是‘五四’以后散文的两大支派,鲁迅悲愤,周作人简淡。后来作者大都是沿着这样两条道路走下来的。江河不择细流,侧叶各呈异彩,然其主脉,不离鲁迅,周作人。”《记忆》文字有真意,去粉饰,简朴而平实,似应属后者。
期待正安同志写出更多、更好的文章来。是为序。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