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快乐在耕耘中

2012-08-10 00:00:00    作者:姚正安    来源:今日高邮

──《记忆》后记

我得先打个招呼,封面上的图片,不是我老家的实景,我的老家没这么美。老家是一个比较古老的村落,我上小学的那座祠堂,是个四合院,青砖灰瓦,勾心斗角,雕梁画栋,年代非常久远,但如祠堂一般的古建筑古民居已经拆除殆尽。

我家屋后确有一条河,而且是一条很宽的河,小时候在河边做过很多游戏,最有趣的是,夏天在河里洗澡、钓鱼、摸河蚌,冬天在河边滑冰、拉扒网,那条河成了我童年的游乐场。大河的一边是村庄,另一边是农田。春天,站在屋后,绿色无边,心旷神怡。遗憾的是,多年来,河道两边都没有很好地治理,显得有点杂乱。然而,我心中的老家就是这个样子。设计者建议,换一张图片,寄予一种美好的愿望。我无奈地顺从了。在此向图片持有者表示歉意和感谢,是您成全了我的美好梦想。

这本书前后用了三年半时间(第一本散文集《我写这爱》于2008年5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把很多自以为有价值的东西从记忆的深处挖掘出来,用文字记录下来,算是一种纪念。儿时的太多生活场景如同过电影一样,一幕幕地在眼前浮现。工作生活里发生的一切也非常清晰地呈现在眼前。我是写着回味着,写着享受着,没有寂寞和痛苦,也没有顾虑和负担,一如当年“少年不识愁滋味”。

几十年,经风见雨,有太多的东西,可以记忆,需要记忆,也值得记忆,故而名之为《记忆》。

我写这本书,还有另一层想法。明年就是母亲九十大寿,“人生七十古来稀”,虽然当今人的平均寿命长了,但健康地活到九十岁也是十分不易的,我以此为母亲祝寿。而且,母亲是我文学道路上的第一个引路者,如果不是当年母亲从兴化轮船码头上捡回一本破破烂烂的《一千零一夜》,少年生活就不会那么有趣,也不会感到文学的趣味无穷,更不会从小对写作产生深厚的兴趣。母亲不识字,对书如此酷爱,对我是一个鼓舞。父亲在经济极其拮据的年代,用到兴化装氨水得到的一点点报酬,特地到新华书店为我买了一本小说集,题为《山里红梅》(在散文集《我写我爱》里有过详细的记述),这本小说集跟随我多年,在后来的多次搬迁中丢失了。父亲读过多年私塾,未有所成,但老人家懂得读书的作用,对我读书没有要求,甚至很少过问,但非常支持。

我从小就喜欢写文章,又多遇贵人相助。上初中的时候,语文老师许爱龙先生(一位温和而严厉的女教师)给了我这个调皮学生很多关心。在高邮师范读书的时候,又得到现代文学老师朱延庆先生的精心辅导,我的习作大多是朱老师面批,能得到这种待遇,是我的荣幸。值得一提的是,我的班主任华国栋先生不是文科出身,但也给我的写作提供了诸多帮助,尤其是我生病期间,为我煨药、煮稀饭,爱护至细微,令我难忘。工作以后,老散文家曾传炬先生、评论家费振钟先生多次给我以指导鼓励。直接间接给我指导和支持的作家老师就更多了。我的写文章的激情是被老师们的热情激发和调动起来的。

我从1980年代中期开始在报刊上发表文章,至今已近三十年了,发表文章的篇数也没认真统计过,盖数百篇。三十年来,职业有了调整,岗位有了变化,人生的际遇也不是尽如人意,但对文学的热爱以至痴迷一直没变。是文学让我对生活多了一层感悟,是文学伴我度过了一个个凄风苦雨的日子,也是文学让我有与众多大家接触的机会,并从他们那里学到很多很多,使我由一个文学爱好者成长为江苏省作家协会会员。这本薄薄的小书,是我创作生涯的一个小结,也是向一直支持我的老师们交上的一份也许并不满意的答卷。

人生的路在延伸,文学创作的路也在延伸。费振钟先生曾经语重心长地对我说,从事文学是一项很艰苦的事情。我当时毫不犹豫地回答,我不怕苦。今天,我还是说,我不怕苦。我会在文学的路上坚定地走下去,问耕耘不问收获,问付出不问得到,丰富生活,提升思想,慰藉灵魂,也不妨藉此消磨时光。

借此,真诚地感谢著名作家叶兆言先生、我的老师朱延庆先生,拨冗为我的拙著作序,一并感谢为《记忆》的出版发行给予热忱帮助的人们。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