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倒和的推手

2012-07-29 00:00:00    作者:周游    来源:今日高邮

是谁撂倒了巨贪和?凡是喜欢看电视剧的人,尤其看了《宰相刘罗锅》、《铁齿铜牙纪晓岚》后,大都认为是刘墉和纪晓岚。其实,刘墉遇事模棱圆滑、纪晓岚读书不明事理,而且他们与和的关系密切,是不可能向和叫板的。那么,究竟是谁撂倒了和呢?

检阅《清史稿》和《高邮州志》,我们发现真正撂倒和的竟然是高邮王氏父子。“高邮王氏父子”这一名词是清代学术界定下来的。王念孙(生于一七四四年,卒于一八三二年),字怀祖,号石,乾隆进士,官永定河道,业余探究古书文义,是著名的音韵训诂学家,著有《广雅疏证》、《读书杂志》、《古韵谱》等;王引之(生于一七六六年,卒于一八三四年),字伯申,号曼卿,嘉庆进士,官至工部尚书,继承其父念孙音韵训诂之学,也是著名的训诂学家,著有《经传释词》、《经义述闻》等。当时许多著名学者就对高邮王氏父子学术成就予以赞扬。焦循赞道:“高邮王氏,郑、许之亚。借张揖书,示人大路。《经义述闻》,以子翼父。”(《雕菰楼集·读书三十二赞》) 汪中平日“论次当代通儒仅八人,而王氏有二”(汪喜孙《汪中年谱》)。阮元撰《王石先生墓志铭》云:“高邮王氏一家之学,海内无匹。”焦循、汪中、阮元都是出自扬州的学者,他们推崇高邮王氏父子还可怀疑他们难免乡曲之私,阿其所好,但是青浦(今属上海市)王昶亦云:“给事中王念孙及其子国子监生引之有苍雅之学。”(《春融堂集·四士说》)就连道光年间力排汉学的健将方东树(桐城人)也对高邮王氏父子称许备至:“高邮王氏《经义述闻》实足令郑、朱俯首。汉唐以来,未有其比。”(《汉学商对》卷中)曾国藩也曾推崇王氏父子:“余于本朝大儒,自顾亭林之外,最好高邮王氏之学。”(《曾国藩全集·家书·谕纪泽》)高邮王氏父子是乾嘉学派非常夺目的旗帜,他们在训诂学和校勘学方面成就名满天下,两人身为朝廷官员,其刚正清廉的为官之道,尤其是斗胆向和叫板的经历,更是可圈可点。

和是乾隆的宠臣,长期担任军机处大臣和内阁大学士,执掌军政大权,权倾朝野,炙手可热,贪赃枉法,其家产“照当时美国货币推算,要值十亿美元以上,这大概是空前绝后的最高记录了”(费正清《美国与中国》第五章)。御史谢振定、曹锡宝和礼部侍郎尹壮图等曾经进行弹劾,但是苦于和大权在握,加之党羽盘根错节,最终都是蚍蜉撼大树,不但没有撂倒和,自己反而摔倒了,差点丢掉脑袋。因而,文武大臣大都对和既不敢怒亦不敢言。

乾隆八十五岁时为帝已经六十年,遵守诺言(即自己在位决不超过祖父康熙六十一年之限),决定退位,传位于子琰,是为嘉庆。和事前就给嘉庆送去金玉如意以示拥戴之功。不过,一朝天子一朝臣,清除政敌,却掉老臣,起用新人,这是历代统治者惯用的手法。嘉庆也不例外。更重要的是,嘉庆接手的是一个已被乾隆“风光”的赤字政府,而和却盗窃国家财产,疯狂搜刮民脂民膏,竟然富可敌国。嘉庆自然暗算和,也就是说,嘉庆企图吃掉和蓄谋已久。从打倒和的全过程看,幕后显然有高参早就为他制订下一份“倒和”日程表。那么,这位高参是谁?我们一直在历史的深处寻找这位高参,最后“锁定”曾任嘉庆侍讲、后来官至工部尚书的王引之。

中国人对于贪官污吏的憎恨之心、惩罚之意是绝对一致的,贪官就像过街老鼠,人人喊打,但是投鼠忌器。嘉庆四年(一七九九年)正月初三,乾隆驾崩,嘉庆命令和守灵(实为“双规”)。给事中王念孙着手参劾和。当王念孙决意写奏文时,因为不知嘉庆态度,左右为难。和是乾隆的宠臣、权臣,现在乾隆尸骨未寒,就查办其宠臣,嘉庆怕不怕沾上不孝之名?嘉庆会不会固执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论语·里仁》)?王念孙既想参倒和,又不能得罪嘉庆,实在难以两全。时任翰林院编修的王引之在一旁提醒王念孙说:“列举和罪状之后,再加上——‘臣闻帝尧之世,亦有共,及至虞舜在位,咸就诛殛。由此言之,大行太上皇在天之灵,固有恃于皇上之睿断也’。”王念孙听后连声叫好。这几句话好在何处呢?它好就好在把和及其党羽比作尧舜时代的奸臣共工和兜。这一来,就顺理成章地把乾隆比作尧,把嘉庆比作舜。既然如此,打倒和,就既不影响乾隆的威望,也显示了嘉庆的英明,可谓两全其美。打倒和,嘉庆只不过是按既定方针办,完成乾隆的未竟之志罢了。这一来,和还有活命吗?由此可见,高邮王氏父子在这次“倒和”运动中的作用了。

平心而论,高邮王氏父子不是食古不化的书呆子,以其智商完全可以潇洒打政治牌,但是他们撂倒和之后就激流勇退回到书斋,致力于训诂学和校勘学的研究,让中国远古文化在历史的河床上永远清澈流畅。如果高邮王氏父子不虔诚地膜拜历史与自然,善于把握人生,就不可能甘于寂寞,进入这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学术境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