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 00:00:00 作者:曾科峰 来源:今日高邮
——读倪文才《高邮传统文化概论》有感
真的很感谢倪文才先生为我们奉献了这么一部新著——《高邮传统文化概论》!
我16岁从宝应来邮求学,每每车过子婴,便能看见一条大标语——历史文化名城高邮欢迎您,每次都能隐约感觉到高邮这座城市的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但是苦于种种原因,一直对高邮文化知之甚少,及至读了此书,方才觉得以前对高邮文化的认知是零碎散漫、不着边际的,此番系统的阅读,让我重新审视了高邮文化,并将认知提升了一个高度。此书系统地从宏观上总结和概括了高邮的传统文化特点,从运河文化、邮驿文化、文学艺术、宗教文化、建筑、教育、习俗等方面进行了详实的叙述和分析,是一部全面介绍和宣传高邮传统文化的专著,可算得上解读高邮文化的“小百科”。
一本书,一扇窗。书中,不少地方弥补了我对高邮文化认知的肤浅与不足。这里也不怕读者笑话,略提一二。记得在高邮师范做学生的时候就曾游览过文游台,庭中草地上卧着一只镇水铁牛,形象逼真,遗憾的是有些残缺:牛角没了,牛身断裂,牛腹一侧有个碗口大的洞。当时不明所以,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文革”时的毁坏,因为那时有太多的文物被“破四旧”破坏了的。直到现在才明白其中的典故:抗战时期,日寇侵占高邮,听说铁牛肚子里藏有金心银胆,顿起贪心,用小钢炮轰击铁牛的肚子,但什么也没找到,所以铁牛肚子的一侧留下了个碗口大的洞。这样一来,铁牛的残缺便赋予了更多的历史底蕴,让人缅想追思,便油然想再去观瞻一番。
再如,我们常见的那些放在门前避邪纳吉的石狮,书中竟叙述得妙趣横生:“看门的石狮子的摆放是有规矩的。一般来说,都是一雄一雌,成双成对,左雄右雌,符合中国传统的男左女右的阴阳哲学。”“且民间有歌谣:摸摸石狮头,一生不用愁;摸摸石狮背,好活一辈辈;摸摸石狮嘴,夫妻不吵嘴;摸摸石狮腚,永远不生病;从头摸到尾,财源广进如流水。”啊呀呀,多美的歌谣多美的愿望!看来,下次可要带着妻儿去摸摸石狮子呢。早知如此,几年前何必大老远地跑到北京城里去摸那貔貅的屁股。
其他如《二十四孝》孝子之一的朱寿昌竟是高邮人,我却不知;泰山庙为何名曰“泰山”,我也不详;盂城驿驿卒的艰辛,我更未闻……细想来,对于我的第二家乡的文化,我未知的东西实在太多。观此书,我欣慰自己没有闭耳塞听,眼前的家乡仿佛又添了几分魅力。
这是一本可以馆藏的书。高邮文化一脉传承,历久弥新。追溯既往,高邮文化、地域风情孕育了秦少游、王磐、汪曾祺这样的古今大家,而汪氏作品更是将高邮的传统文化气息带出了里下河,带给了全国读者。时至今日,仍有不少“汪迷”追根溯源,探访汪氏故里。汪氏作品经久不衰,究其原因,乃在于高邮独特的乡土风情,更在于作品中渗透的“根”的文化意识。文化需要传承,文化建设更需要有推手。
我常想,撇开胆识才学不说,一个政府官员,单是肯静下心来做点学问,即今也是很难得的,凭此一点就让人心生许多敬意。若非出于对本土文化的热爱,若非出于对家乡的赤子之情,安得如此?我祈愿有更多的高邮人读到此书,从而更加知高邮,爱高邮;我更相信此书将会随着高邮的发展而得以久传。
一书在手,神游今古,仿佛做了一回纯粹的高邮人,底气顿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