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7-20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每逢吃到清香可口的粽子时,我就想起童年时一桩难忘的事。
我是七岁开学的,进学校门头几天,母亲为我做了精心准备,缝了一只蓝色布料背带书包,书包外绣了五颗大小不同的五角星,它象征着要我好好念书,快快长大,将来要成为无产阶级红色接班人。书包里放了一支新铅笔和套在芦苇杆里的小半截铅笔头,还有哥哥送给我的小半块橡皮擦。母亲听村里有学问的人说,孩子头一次进学校门,一定要吃粽子,粽子粽子,就是将来中举之意。
可怜天下父母心,母亲盼我读书将来有个好前程,在村里跑了好多家也没有寻到裹粽子的粽箬。后经多方打听,跑到几里外中华大队一户人家,花了两分钱买了两小把已晒干的粽箬回家,母亲将它浸泡在水里,从家里黄壶里取出仅剩不足半斤糯米,又从米缸里量些粳米与糯米搅拌在一起,勉强裹了十个粽子。
开学当日,母亲让我吃了一个,又给我新书包里放了一个包得严严实实的还没有剥开的粽子。母亲在送我去上学的路上说道:“乖乖,妈妈该做的关目三都做了,为了你学习多吃字,多学文化,烧过香,拜过佛,也为你裹了粽子,日后有没有出息就看你了,妈妈把你送进门,修行靠个人。” 后来我才慢慢感觉到母亲的良苦用心所在,开学吃粽子是希望我将来中举,有出息,出人头地,成为有学问之人。
时过数日,全家人在一起吃晚饭,母亲为了勉励我们好好学习,便讲述了父亲因没有文化在临泽街上碰到的一则笑话。有一年秋天,她和父亲乘人家顺便船到临泽街上去卖几捆芦苇料材,事情办完,父亲想在街上找个地方方便一下,经多方打听,找到了一处公厕,因父亲斗大的字不识一个,他站在公厕门外中间处直发愣,左瞧瞧右看看,到底哪是男厕哪是女厕,两边都是门,门外各写了一个字,就不知从哪边进,等了好大一会工夫,才看到一位妇女端着马桶进了右门,父亲怕丢面子,不好意思问那位妇女,心想这边可能是男厕所,父亲还是怀怀疑疑的,但又不敢进去,好不容易等到一位老者,父亲才跟着他进去方便。那位老者来得真是时候,要不就出大纰漏了。父亲就是吃了没有文化的苦头。这是母亲在因势利导我要学好文化。
我们兄妹几人凡进入新的学期,凡逢考试前,母亲都为我们裹上清香浓浓的粽子,特别是我从小学一年级到高中毕业从未间断过。她这种做法一直延伸到我当兵离家那一天。母亲乘我不备,悄悄地往我黄挎包里塞了六个热乎乎的纯糯米粽子。在西去的列车上,我拿出来准备品尝,被带我们新兵的老兵班长看到了。老班长祖籍也是南方人,因他父母支援大西北,后就在当地落户立业了,但他们家对老家一些传统的习俗仍保持至今。他让我递给他一个粽子尝尝,吃完他便问道:“你们老家也信这个?”我说:“是的,吃粽子就是图个吉利,图个安详,全天下的父母都是这样的良苦用心”。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