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太湖笔记(三则)

2012-07-17 00:00:00    作者:周荣池    来源:今日高邮

渔洋山的风

新城王士祯一句“东山清风来,西涧凉雨度”,诗中的风从清朝吹来,依旧那么强烈——我一脚踏上姑苏城南太湖边渔阳山门的时候,这风依旧强烈地穿越过山水和时光之间,激荡于我这个过客的心胸。

上山,看见了桃树上刚刚离开的风。地上那满地堆积的花瓣就像诗人触景生情的诗句,将从枝头吹过的大风记下了痕迹。不仅仅是桃花,还有樱花以及叫不出名字的花儿,这是风的不同意象,把“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唐朝旧梦遗传下来。一阵风用诗意的方式让历史贯通了,风在或者不在,都有眼前飘零散落一地的证据。

山中,车子周旋在盘山公路之上。风落在了一座庙宇的烟囱上,真是神来之笔。这座并不恢弘的庙宇建筑上竟然飘忽着缕缕俗世的炊烟。倒不至于惊诧,僧侣们自是从俗世而来,即使将来羽化而登仙,现在三餐素食果腹也少不了一套锅碗瓢盆。但是,见过很多寺庙里都将僧众饮食起居之处归于僻处。现在,看见这个小小的烟囱,冒出了青烟缕缕,便格外让人觉得意外的温暖。其实,这温暖本来就在佛主心中,自度或者度人都有一颗滚烫的心。山中的风把这炊烟鼓腾起来,无非只是将从善度人的温暖内心敞开让我们看看。

山上,风在一面旗帜上展现出其在渔洋山的高度和方向。站在猎猎风中,羸弱若我辈几乎毫无定力,稍有不慎便要有被吹走的样子。倒是不远处太湖上山水相依,湖天一色的美景让人下定决心,屹立不动,目光凝聚在那宛若仙境的山水之间。开车的师傅淡淡一句,这完全就是一幅山水画。可见这山水真是怡人,并给人以慧根,不管是做什么工作的人,往这风中一站,眼睛里便是永不收笔落款的山水画。无怪清朝诗人鲍珍说:“夙慕渔洋名,常如梦天姥。夜来看不足,朝窗笏更拄。”

下山,是因为心里明白风景是看不完的,便不如果断点离开,留着同伴们去渔阳阁上赞叹。临阁而不上,对于我这种不喜欢将景致看得仔细完全的人来说,有自己古怪的理由:没有一处风景是我们想看就能看完的。既登得山顶见识了自然的高度,那人为的亭台楼阁就显得有点穿凿附会的意思,就像是导游的讲解对于这山水画般的景致就只是多余,而这亭台楼阁便是不上也罢了,因为这风景是没有尽头的。果然,到得山下便又见到那山风呼呼吹来,延绵不绝。湖边停着的那些休息的渔船便是证据,虽然降下了风帆,但让人感觉到那风鼓满想象的风帆永世不绝。

风中,想到一句话: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废墟上的风景

一个人在明月湾古村里晃荡,把随行的人当成是陌生的游客一样,自我孤立于没有导游讲解的一处处废墟中。明月湾古村没有过度的开发,许多破败坍塌的房屋矗立在自己的角落里,成为一道道独特的风景。这些,甚至比那些修缮完好并在导游说辞里出神入化的景点更能打动人。

荒烟蔓草的道路只留下点痕迹,那斜倒在地的石鼓已经不能体现一个大户人家的尊严。青石之上“石敢当”三字已经漫漶不清,这个倒也无所谓,这处被遗忘的角落并不需要神灵的庇护了。倒是疯长的青草们成了石头的守护神,石头老了没有力气保护别人,不知道这样的时间究竟是多久远。

进了院子,便是几株长势喜人的枇杷树。这又让我想起了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最后那句话:“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我喜欢这句话,就是因为这棵树是凭着家园的温暖一直站立在我的记忆里。世事无常,人无永寿,只一棵树记录着光阴变幻,证明着生死爱恨,支撑着世道人心。然而,眼前的这些树木们是不是和主人有着必然的联系,还是馋嘴的顽童随意吐下种子让童年的故事生根发芽,今天虽然亭亭如盖遮天蔽日般的健壮,却再也找不到任何前世的证据。

进入屋内,仍可见天日。沦为废墟的房子却比那些深宅大院多一份明媚的阳光,比之于那些终年不见天日的屋内要敞亮得多。不光是我这个陌生的游人有这种欣悦之情,就是那青砖铺就的地面之下的种子,也忍不住探出头来,看一看陋屋顶上蔓延下来的春光。

哪个人家穷到屋里长青草?在民间即便是祖坟上长青草也是要遭人唾骂的。但这是废墟的权利,所以我必须得把这些从地砖缝里长出来的青草谓之于喜悦之情,而绝无荒凉凄清之意。因为,我还看到了一朵永远绚烂的花朵开放在楠木柱子下面的石础上。那是一朵菊花,虽然不是这个季节开放,却因为在石头上而符合诗意的逻辑。构成花朵的那些线条很清晰地将它的情绪表达起来,和我先前在那些保护完好的古宅中石础上的花朵一样精神抖擞。那楠木的立柱不再有房屋的重压,它直指阳春的天空,像希腊帕特农神庙里的那些石柱一样有着强大的力度和骄傲的情绪。

在这座废弃园子的生机勃勃中,唯一让人心疼一下的是一段烧焦的木头。这段木头立在摇摇欲坠的山墙中,也是承重的一根立柱,却因为一场火变成焦黑的炭棒。这场火是导致这个园子荒废的罪因,还是园子荒废后起的火,无从也不必考证了,就留一个谜一样的残局让我们这些人无事生非地想象去吧。

光阴丢弃了人,人丢弃了屋子,屋子成了废墟,却一刻没有嫌弃光阴,安之若素地站在自己的角度里。

古码头涛声

码头是陆地的舌头,它伸出去是为了尝尝湖水的味道。而古往今来的人走上码头是为了离开此地,尝尝彼岸的味道。

我静静地坐在码头边,像一只不起眼的虫子,任由陌生的目光来来去去地注视或者漠视。那些路过的人们因为陌生在我的眼里是人或者是虫子意义都一样。时间就像停滞了一样,这是明月湾之行最舒缓的节奏。我们匆匆地奔走于一道道风景,好像是人生的某一种隐喻,每一个人都在为生活的某一个目的来去匆匆。而此时,让时间停下来,回想来时,漫想后尘,这种消极的停滞具有无限的积极意义。

陶渊明在《归去来兮辞》中开篇就道:“……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实迷途其未远,觉今是而昨非。”现实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心为形役,但是我们连惆怅而独悲的机会都没有,每天都要接连地“上路”,甚至盲目到为自己一直“在路上”而欣喜若狂。在生活中,在“从哪里来”“身在哪里”“到哪里去”这三个问题中,我们往往只能主动或者被动地想着“到哪里去”的问题。可是,我们那么努力地思考与践行这个问题,却似乎像是磨盘边转悠的牲口,一直在路上,却永远在原地打转,那个挂在鼻子前面的胡萝卜永远够不到。

那么,我们的忙碌就显得有点盲目的意味。

太湖明月湾古码头边上有一处廉政文化纪念馆,为了纪念廉吏暴式昭而建。这种纪念馆并没有什么新意,无非是抚今追昔的意思。不过,那些程式化的介绍中有一个细节让人很受震动:暴式昭因为做官清廉,离任时船上空空如也,就搬了两块石头增加船的重量抵御风浪。

人生之风浪有主动与被动,艰难险阻可以在“从哪里来”的路上锻炼人的意志与品质,让人生更好地“身在哪里”。可一旦这个问题解决,很多人就会在“到哪里去”的问题上遇见更险恶的风浪。佛经里说,欲望就像是盐水,用以解渴只能是越发饥渴。暴式昭的廉洁对于后人的启发何止是为官之道,更是人生启迪。一些人积累财富,掌握权柄,居于高位,便忘乎所以,不知来路与所在,拼命地追求更多的东西。但不知“贪”正是多了一点,最终成为个“贫”字。财富如此,名誉如此,一切皆然。倒是如暴式昭放下一切,却收获了比财富更为富裕的人生。生活清廉的暴式昭在家中粮米无以为继的时候,老百姓自发地送来米肉,数量之多以至于他要贴出告示,告知乡民所赠米面已足够其过年请不要再送。乡民所赠岂止是米面,实在是人生莫大的荣誉。

一路奔走在人生之路上的我们,停下来坐在这码头上听听那不绝的涛声,想想我们的来去之路,明白的是一个永恒的真理,做减法的人生会愈发地丰盈壮美。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