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6-26 00:00:00 作者:蒙龙 来源:今日高邮
今年的春天来得似乎比往年晚,入春后的一段时间,天气一直是冷森森的。农人们说,今年菜花比以往足足迟开了一个星期。是的,我清明前几天回家祭祖的时候,菜花还只是含苞待放,往年早已是粉粉绰绰了。
但春天终究是春天,桃花红了,梨花白了,风爽了,水绿了,小草大树都来了精神。三月下旬的两天,我与十来位文艺同好,在城里的广场工厂转了一天,又到乡下的田间地头玩了一天,真是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最令我忘形动情的还是末一站的东湖小憩。
东湖是位于高邮城北、京杭运河东侧的人工水上森林(据说是由1931年运河决堤形成的洼地改造而成)。水上森林面积不大,盖千亩余,因其大河流入,小沟相连,水将一座森林划分成若干块,有森林之茂密,亦有湖泊之激荡,又因其与高邮湖东西相望,而谓之为东湖。
十多年前,有商人看重其有风有水,遂在水上森林内投入建设茅屋草舍、曲径长廊、吊桥凉亭,配以简单的服务设施,号之曰“东湖生态度假村”,居然进入长三角旅游圈,居然一时间游人如织,应接不暇。
后来由于投入主体变换以及多方面原因,虽是规划宏伟,但始终没有大资本和大商家介入,因而不温不火,游人渐少。
我每年都去一两次东湖。在我眼里,东湖是一块温润的碧玉,晶莹剔透;东湖是一位待字深闺的淑女,清纯恬淡;东湖是一座天然氧吧,清新怡人。东湖的四季都是美丽的,四季的东湖都是变化的,让人生发出看不透、赏不够的快乐与追逐。
今年去东湖,有了新体验,也有了新感觉。
我们一行,先在林间的小道上漫步,有新绿长成,有鸟鸣在耳,愈加地清闲与静谧。一对新人穿着西服婚纱在林间拍照,增添了东湖的明艳与美丽。我则欣赏两位年轻人的眼光,他们身后的背景是汪汪碧水与茂茂林木,不正切合爱情的象征意义吗。
正行走间,见河边有一条小船,船艄上架着两支木桨。我来了兴趣,对身边人说,“我上去划上一段。”
他们惊讶,“你会划桨啊?”
我有点骄傲地说,“试试看。”
我解开船绳,很麻利地扶起双桨,向河心划去。那天是入春以来最明媚的一天,阳光朗照,没有风,河水像一面镜子。桨,划破了平静的水面,惊动了在水上嬉戏的野鸭,扑腾腾振翅远飞。
我的老家虽是水乡,出门就是船,可老家人不会划桨,甚至驱船的工具里从来没有桨,只有一支毛篙。我之划桨是小时候向渔民干爹学的。有一阵子,干爹家的一大一小两只船就停在我家屋后的河上,没事的时候,我就上船或看着干爹捕鱼或缠着干爹划桨,无意间学到了一项驾船的技术。
到底几十年不划桨了,划了几十米,大汗淋漓,体力不支,于是架起桨,坐在船舷上,捧上一捧水,浇在脸上,凉凉的,爽爽的。突然,听到岸上人说,“水是能喝的。”我轻呷一口,与小时候在屋后小河里喝的水无异,清凉而甘甜。又划了几十米,折回来,继续行走在林荫小道上。
其间,有一人发问,为什么东湖这么美却引不来客人?同行者见仁见智。
有人说,开发不足。
有人说,玩的地方不多。
还有人说,没有文化。
在大家的启发下,我也在思考,为什么美不胜收,却少有人问津。
我认为,不是开发不足,而是设施不全,或者也可以说是设施过于简陋,像东湖这样的生态环境,开发得越多就越糟,换一句话说,人力参与得越少越好,但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物质需求的提高,当初的茅屋显然是不够的。对照旅游的六大要素,差得就很多很多了。
要说文化,我更不以为然。且不说,没有多少游客会闲着没事,专门冲着某地的所谓文化而去(专业文化研究工作者除外),大多是休闲的,既是休闲,就不会自戴文化的枷锁,要休要闲。再说,文化是养成的,是长期积累的。我敢说,泰山也不是一下子就有文化的,是历朝历代的帝王将相文人墨客捧出来的,吟出来的,唱出来的,写出来的,刻出来的。可以这么说,任何一个地方,有人就有文化。
东湖作为旅游景点,还是要遵循旅游业的规律,从最基础处做起,作提升性建设,保护性开发,保持它的原汁原味,又符合或越前于现代人的生活和审美需求。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