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回家路上的一盏灯

2012-04-24 00:00:00    作者:汪嘉善    来源:今日高邮

——读《高邮传统文化概论》有感

传统文化是背景、是底蕴、是根基,无论你走多远,登上多么现代的山峰,回转身来会突然发现,支撑你的那股精神、那种力量、那般底气,都来自传统文化的积蓄和沉淀。传统文化的深度和广度,决定着一个人,甚至一座城市的胸襟、格局和眼光。

传统文化值得尊重,值得延承。

这个春天姗姗来迟,而倪文才先生的专著《高邮传统文化概论》却在百花盛开之先,来到我的书案上,让我一饱眼福,在多时阴雨后出现的一抹阳光下展卷品读,遂有“寒随一夜去,春逐五更来”的暖意。我读的岂是一本书,那乃是高邮的前世今生。

《高邮传统文化概论》仿佛是亮在回家路上的一盏灯,让我第一次如此清晰地看到了高邮这座城市的文脉,感知了其水韵人语的节律。高邮——被深厚的人文精神包裹着的我的故乡,原是这样深邃、生动、知性和华彩飞扬,又是这样美丽、慧秀和逶迤。

这本书内容丰富翔实,概述条分缕析,议论画龙点睛,分类层次分明,邮都的神脉、灵魂、风韵,如数家珍般呈现在世人的面前,值得回味、把玩、欣赏和研究。

这是一本史书。高邮的来龙去脉,典故、乡情,都交代得明白晓畅。高邮因水而美,又因水而害,再因水而兴;邮驿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与高邮相伴相随;宗教让高邮人形成了心境平和、淡泊纯净的心态;“筑高台,置邮亭”的建筑特色来自秦始皇时期。叙述间,大到历史事件,小到一人一物,如编年史般清晰,又如历史故事般生动。

这是一本诗稿。高邮自古出文人,书中多处引用与人与景与事有关的诗词,美不胜收。如赞美高邮水“湖外含烟烟似水,湖中凝水水如烟。滩平细浪移沙岸,日落孤村系客船。”(蒲松龄《河堤眺望》)好似一幅画,悬挂在壁;如秦少游的《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多么形象的驿站生活图,宛若在眼前。书中诗词近50首,都是历代名人彼时彼地之作,既有历史佐证作用,又有文学欣赏价值。

这是一本工具书。古代教育体制的类别、古建筑用语、生活习俗的说法,高邮的历史上的人物典故等,都简洁明了地作了解释说明,便于需要者查阅。如“黄肠题凑”,一般人还真不了解,书中介绍说:这是一种古墓葬的规格。“黄肠”是墓葬使用的材料,指一种木心为黄色的柏木;“题凑”是墓葬时方木累叠的方法,方木的根部为“题”,向中间集聚为“凑”。这样细致的文字,让人长见识。

除绪论外,全书七章内容,各有担当。我以为“运河文化”是脉,“邮驿文化”是神, “文学艺术”是灵,“宗教文化”是魂,“建筑文化”是韵,“古代教育”是源,“民俗文化”是风,它们包罗了高邮的诸多方面,构建了传统文化的基石和灯塔。

难得的好书。书香在手,犹如茶之清雅。无论你离开高邮多久,在那黑白的字行里,都能闻得如茶般的乡音,品得如茶般的乡情;无论你走多远,你都能确信,那里必有一盏茶,属于你。

……

掩卷之时,窗外又飞细雨,我不由想起了故乡烟雨中的河,那河上的桥、岸边的柳,想起老宅天井里那叶绿果红的天竺……它们在我的记忆里重叠合并,一起汇聚到《高邮传统文化概论》的章节里,化作散发清香的墨迹。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