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珠湖小子”走了

2012-03-22 00:00:00    作者:佟道庆    来源:今日高邮

2012年1月1日,84岁的“珠湖小子”——褚元仿先生走了。

数日前散步至汪曾祺故居,同汪海珊先生、金家瑜先生及汪丽纹医师交谈中得知褚老辞世消息,甚憾。记得去秋他回乡,同几位文友在北京饭庄相聚时,他红光满面精气神十足。临别时他说:道庆兄,明春回来再聚。想不到挥手之间竟是永别。2008年,他八十岁时写有一首《鼠年小子耄耋歌》,最后四句是:“珠湖小子今老矣,齿松眼花鬓毛衰。容我再活三五载,盂城遗老盼少年。”当时他想“再活三五载”,今年是第四年,他真走了,据说走得十分安详。是巧合?是先知?“天命”真是一道永远解不开的数学题。

褚元仿先生生前是上海市徐汇区离休干部,一生似有许多坎坷,但性格爽朗却始终如一。他少年时“拳打脚踢草巷口,铁环铜板臭河边。攻读私塾大淖巷,背诵圣贤孔孟篇”。他“少年爱读闲杂书,红黄蓝白黑肚全”。日本投降后中学毕业考取戏剧高等学府——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主攻戏剧评论。解放后我国著名戏剧理论家陈瘦竹是他当年的班主任,戏剧艺术大师曹禺、黄佐临等是他当年的授课老师,同窗学友中更是人才济济,如著名电影导演谢晋、著名电影演员张瑞芳等皆是他同学。1948年毕业后回乡和几位同学合作创办《高邮导报》,不断抨击腐败县政,最后导致伪县长张冠球下台走人,轰动一时。后参加渡江南下,解放后又回上海军管会和文化部门任职。令他想不到的是“文章最忌随意写,漏网右派实可悲”。为此,文革中又七批八斗受尽折磨。但“幸逢改革开放好,珠湖小子喜开颜”,迎来了他生命中又一个春天。

初识褚老于1984年秋,有一日时任市文联负责人的陈其昌先生给我打电话,说是上海文化名人褚元仿先生回乡了,想同邮城业余文艺作者见见面,邀我参加。座谈会在当时文化宫大舞台后院朝西的平房内举行,参加座谈会的约二三十人。褚老来了,他手拎方便袋,一身简朴装束随意得很,大家起身欢迎。他在主讲席落座,扫视一下听众,毫无客套话,一开口那种豪爽直率、敢说敢为的性格便已显露无余。那天他讲了很多,从平民文学讲到民俗,从伤痕文学讲到朦胧诗,又从样板戏讲到十年磨一剑文艺创作的艰难。有时引经据典旁敲侧击,内容虽庞杂,但很有趣味。记得他穿插描述改革开放后一些青年人的夜生活:“一两二两咪咪,三步四步跳跳,五筒六筒摸摸,七张八张数数。”讲到此他突然手拍桌面大声说:“把不住舵是要翻船的。”我总觉得他这句话有语带双关的意思。在讲到自由化思潮时,他说传递旁人讲的四句话给大家:崇洋不媚外,自由不泛滥,离经不叛道……(原四句我只忆起此三句)。这些话让生活在小城的我们感到新鲜和警醒。

对于他的健谈,他自己说是:“胡说八道成本性,口无象牙出狂言。”而我们则十分尊敬他的为人真诚和坦率,敬重他的饱学多识。每次他回乡聚会,我们不仅从他那里常听到一些“京邦”和“海派”的思想脉络动态,还能听到一些类似花边文学样的趣话。例如文游台秦观塑像审稿之时引起的秦观该不该留胡子的争议;为建王氏纪念馆,如何请国画大师程十发为王念孙父子画像的经过。他家同汪曾祺先生家是紧邻,幼时常同汪曾祺在臭河边滚铁环玩,因此他知道汪曾祺小名叫“和尚”、“黑子”,对汪曾祺文章中涉及的北门大街一些人和事,他也能如数家珍般说个不停。所以每次他回乡同我们相聚时,总是他讲得多,而我们则如蜂入花听得多,得益也多。

告别汪曾祺故居后,我忽然想到一个问题,高邮北门东大街,是很出了一些有影响的文化名人的,汪曾祺是一位,他走了;褚元仿是一位,他也走了——北门东大街至此会寂寞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