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03-01 00:00:00 作者:陈庆文 来源:今日高邮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有两件值得津津乐道的事,一是吃红烧肉,在那食不果腹的年代能吃上一顿红烧肉,小孩子们会激动一个星期的。第二件就算是看电影了,看一回电影都能兴奋地把故事情节说得活灵活现,津津有味,且回味悠长。
看电影是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特别是在文化生活比较匮乏的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看电影是人们生活中最大的一个乐趣,比吃上一顿红烧肉还美。童年时,电影为我这个生长在农村中的孩子送来了精神食粮,懂得了新的生活来之不易,使幼小的心灵充满了对英雄人物的崇拜,对新社会文明、繁华的渴望,自己也暗下决心长大后要像电影中的英雄人物那样,顶天立地让众人羡慕。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对于有着过多的苦累过多的琐情碎事的农村人来说,看一场电影,便是劳作之余的一种消闲和解脱。因而,农村人把电影看得至重至极。那时看一次电影可不像现在这样方便,一个公社也只有一个放影队,一个大队,一年也就轮上一两次,而且,电影片每年也就是那么可怜的几部,如《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游击队》、《鸡毛信》、《打击侵略者》、《南征北战》等老掉牙的战争片,也有外国的《卖花姑娘》,但都是些黑白片,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末以后,电影的片子增多,黑白影片逐渐被彩色片所代替。电影队也发展到每个公社两三个,看电影也就方便多了。有了放电影的消息一传十,十传百,特别是小孩子们更是不遗余力地宣传着,整个村子里包括邻村的村民们,都兴奋得不能平静,男女老少激动得连下午的活都干不安分,急盼着太阳早早地落山,天黑下来,好去看电影。孩子们那就更不用说了,得到放电影的消息后,就急急忙忙地四处奔跑,核实一下放电影的消息是否确切。农村放电影,就是在小学校的操场、生产队的打谷场上放映,从下午就开始忙着挖坑栽杆子,然后再把洁白的银幕用绳子挂上去,右边的杆子中间悬挂着一个高音喇叭,一条电线扯到银幕前不远处的较小的杆子上,这里安着一张桌子,桌子上面用来放放映机,从放映机处拉一条电线直通场外发电机上,因为那个时候农村没通电,电影队下乡放电影用的都是汽油发电机。每当我们得到在自己的大队放电影的消息后,吃过午饭,就早早地来到了放电影的目的地,去为自己的家人和伙伴们提前划地盘,占位子。土块、砖头,甚至用树枝摆出大小不一的道道,标出自己的领地。然后坐在自家的小板凳上,一边盼着日落西山,一边严密地看管着自己的领地。那时放的战争片是《地雷战》、《南征北战》等,我只能从中分清好人坏人,随着电影的故事情节发展,看到好人受苦受难时,战斗最艰险的时刻,一颗心在悬着,既害怕又激动。当看到战士们随着冲锋号前进时,全场人们都激动得鼓掌,尽管没有现在的尖叫和口哨,那种感动是发自内心,实实在在的。
看电影最烦人的是断片子,每当遇到断片子,一时半会又不能马上修好,恰是到了电影最热闹、最关键的时候,整个电影场一片漆黑,顿时,唏嘘叹息声,嬉笑玩乐声,呼儿唤母声,声声入耳。等,就要能耐住性儿,耐住那漫长等候带来的疲惫和心慌,耐得住冬寒暑热带来的考验,但无论多长时间,几乎没有一人愿意离开放映场地的。
看电影不怕重复,不仅在本村放电影场场不落,就是在方圆几里,甚至十几里,即便是再远一点,只要是知道也会赶去看的,有时同一个片子看了十几遍以上,仍然不厌其烦再看,这可能就是当时人们对电影的追求和执着。只要是附近的村里有电影,我们这些半大不小的孩子,肯定结伴前去赶场。到外村看电影也并不是每次得到的消息都准确,跑空的时候也是常有的事,回来后,有人问起,你们昨天晚上看的是什么电影,我们都会一本正经的告诉他们,是新片,名字叫《英雄跑白路》。
岁月如梭,几十年过去了。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电视、网络已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如今,政府实施送电影下乡的“2131”工程,每村每月都能看上一两部最新影片,大家都能在家门口轻松享受这美好的文化生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