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咬刀・咬手・咬人・咬嚼

2012-02-19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咬,这个动词每人每天都要用到它,吃烧饼、吃面条要咬,吃青菜要咬,吃鱼吃肉也要咬。咬,一般字典辞书都这样解释:上下牙齿相对,用力夹住或切断、压碎东西。至于有人用牙凿撬开啤酒瓶盖,那就是打开某种东西了。

在江淮方言中,有几个用“咬”构成的词语,有其不一般的意思。

咬刀。小凡从小就喜欢吃番瓜,他从杂志上看到,番瓜含有大量的维生素、胡萝卜素,吃起来甜咪咪的,口感也好。秋天,番瓜上市了,奶奶买了十几只番瓜放在贮藏室里。番瓜不能晒,晒了容易坏。那十几只番瓜大多是吊瓜,有的表皮上长满了疙瘩,小凡看着那么多好番瓜,心里也甜咪咪的,连声说:谢谢奶奶!一日,小凡自己动手切番瓜,人小手劲也小,一刀切下去,番瓜将刀咬住了,奶奶在一旁说:这番瓜咬刀呢,吃起来肯定粉。“咬刀”就是指番瓜、菱米、山芋等食物含淀粉多、质地紧而吃起来粉丘丘的,也有的说成粉兜兜的。

咬手。有刺手棘手、难办的意思。数九寒天,最低气温达到零下八度。小凡很懂事,放学回家总是要帮奶奶做些家务事。他看奶奶在洗菜,连忙捋起袖子硬是从奶奶手里抢过青菜在池子里洗了起来。水冰冷刺骨,奶奶说:冷水咬手吧,还是奶奶来!

著名作家叶圣陶的《多收了三五斗》中有一段文字:“整听的洋油价钱太咬手了,不买吧,还是一个铜板一小瓢向小贩零沽。”文中的“太咬手”是太贵的意思,就好像寒冬冷水棘手一样。

著名作家沙汀的《青坡》中也有一段文字:“邵永春一边走一边想道:‘事情像有 点咬手呢!’”文中的“咬手”就是难办的意思。

咬人。比喻伤害或有攀扯、诬陷他人的意思。周恩来《学习毛泽东》中有一段话:“这些人是我们国内的敌人……如果不加提防,他反过来就会咬人。”这个“咬人”比喻伤害人。

上个世纪的“文化大革命”中,曾经错误地开展一场深挖“五·一六”分子的运动。某县城的大头头、小头头几乎都成了被挖的对象,对他们进行隔离审查,有的人始终不承认自己是“五·一六”分子,而老K为了过关,不仅承认自己,还胡乱编造一些名单,说在何时何地发展了张三、李四、王五等。审查人的小分队去询问那些人,他们感到莫名其妙,背上了莫须有的黑锅。后来终于认定,老K不是“五·一六”分子,而他犯了乱咬人的错误。这里的“咬人”有攀扯、诬陷的意思。

咬嚼。咀嚼,精心琢磨,反复玩味,也指趣味、回味。离上海市中心不远的朱家角也是一个旅游景点,那里有历史遗存的亭台楼阁,保存较好的街道。街上有些当地的特产卖,其中较多的是青笋豆,上等的青豆与鲜笋一起烀,以后晒到半干时贮存起来,吃起来很有咬嚼。边饮酒,边吃青笋豆,别有情趣,别有风味。这里的“咬嚼”有耐人咀嚼、回味的意思。

叶圣陶的《一个练习生》中写道:“用心的结果,枯燥无味的东西变得新鲜甜美了;历史有咬嚼,地理也有咬嚼,甚至叫人头痛的算术也有咬嚼。”文中的“咬嚼”有反复玩味的意思。

朱自清的散文《南京》有一句话:“肉要肥要厚,才有咬嚼。”朱先生自称扬州人,扬州话中用“咬嚼”,南京话、武汉话中也用到“咬嚼”。“咬嚼”有经得起咀嚼与品尝的意思。

清末民初的大书家李瑞清为两江师范制订校训:嚼得菜根,做得大事。菜根有咬嚼,两江师范的校训有咬嚼,可以启迪、开悟人的一生。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