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套鞋的记忆

2013-06-25 00:00:00    作者:韩世凯    来源:今日高邮

套鞋,是过去我们这个地方对“雨靴”的一种叫法。雨靴一般是胶面的,它有低帮、中帮、高帮之分。

小时候,也就是40年前我上了小学的时候。记得那是一个冬天的下午,外面下了一场雨夹雪,地面上全湿透了。放学时我们袋鼠似的沿着墙根一蹦一跳地走回了家。但,我的一双破棉鞋还是难逃潮湿的厄运,里面一踩全是汩汩的水,两只小脚丫都冻得彤红。到了家,母亲立即将我的破棉鞋脱下用劲挤下了一摊浑浊的泥水,然后放到炉子边上烘烤。潮湿的棉鞋被高温烤着还不住地发出“”的声音,好像在替我喊出了心底的话:“如我有双雨靴该多好啊!”母亲好像知道我的心思,从此只要天泛阴她就会在我的书包里放上两块塑料布和两根细草绳,只要下雨下雪了我便用塑料布包裹上鞋子,并在外面用草绳一扎就让自己有了自己的“雨靴”。这方法被同学们纷纷仿效,到了雨天特别的壮观和热闹,我不禁为母亲的“发明”而感到自豪。

然而,这自豪感很快被一双真正雨靴的出现打消了。那天上午,天有点阴,时不时地下着小雨点,班上的王同学穿着一双乌黑晶亮的中帮雨靴走进了教室。老师和同学们都好奇地赶来围观,王同学那神态甭提有多得意了。原来呀,这双雨靴是他在上海的姑妈刚带给他的。我们个个羡慕他有个好姑妈,个个做梦都想自己也能有这么个好姑妈。

王同学自从有了那双雨靴后就不再穿其它鞋子了。即使太阳开得煌煌的他也穿着到处跑,他所到之处都会发出“噔、噔、噔”的好听声音。为此,我们便给他起了个浑名叫“德国鬼子”。可他一听我们叫他“德国鬼子”就更兴奋了。他兴奋之余,还大大方方地将雨靴脱下来让我们穿上过过瘾。但这种让我们快乐的日子并没过上多久,在一个大雨天“德国鬼子”哭了,他的嘴咧得很大,哭得十分伤心。原来,他的一只雨靴前面的底和帮“分家”裂开了,水全漏进了鞋里。老师说这橡胶鞋底也和人一样会疲劳,穿多了它也会“开口咬人”。听说,为这事“德国鬼子”还挨他老爸一顿狠揍,怪他“瞎穿”把靴子弄坏了。从此,若干年后我再也没见到有哪个同学能穿上一双像样的雨靴。

看到当下我们脚上穿的品种繁多的鞋子,一双雨靴又算得了什么呢?尽管如此,我还会常常想起王同学和他那双“短命”雨靴的故事。大凡从那时过来的人,都会明白它是上世纪中叶我们农村物质缺乏、经济薄弱的缩影和见证。至于如今早已经普及的皮鞋、凉鞋、运动鞋等鞋类更是没见过也没听说过。我有第一双雨靴和皮鞋的时候还是改革开放的第二年。记得那是初冬的一个上午,部队首长召集我们老兵开会,他严肃地宣布了老兵退伍的命令。听到退伍老兵名单里有我的名字,我既难过又兴奋。难过的是我就要离开战斗多年的部队了,高兴的是我马上就能回到日夜思念的家乡了,特别是还能够用自己的退伍经费为家人和自己买上一些东西。笫二天我便和几名退伍战友赶到上海第一百货公司商场购买了一些便装。末了,我还特意买了五双雨靴和一双皮鞋。那时的雨靴都是清一色的黑色,想一双带彩的看一看都没门。在买雨靴时我又特地选了一双儿童穿的带给我的堂侄女。那时候的她刚读小学一年级。回到家中我亲自给她送上门去。她一见雨靴,脸上顿时乐开了花。她高兴地脱下露出脚指头的旧布鞋穿上雨靴就奔到巷口头上。她骄傲地摆弄着双脚,立刻吸引了一大群围观的小伙伴。见此情景,我的心里一阵惬意,我仿佛又回到了童年,看到了天真的王同学的身影。

时光如梭,眼下王同学和我都到了“奔6”的年龄了。王同学一直没离开过我们的老家,前几天我回去还特地去拜望了他。那天,他正带着刚上幼儿园的小孙女在巷口头上。碰巧的是他那可爱的小孙女的脚上正穿着一双精致的彩色儿童雨靴,雨靴面上印着两只卡通小白兔。我见大晴天还让孩子穿雨靴觉得有点不合适,便对老王说:“老兄唉,这好天你还让孙女穿套鞋?闷气不闷气啊?”

“嘿!没办法,你不给她穿她哭她闹。”老王无奈地对我说。

“不会吧!这恐怕与遗传有关!”我拍了老王厚实的肩膀打趣地说道。

“哈,你真是的,我们小时候的事你还没忘?”老王高兴地给了我一拳。

“哈,哈,哈”……我俩同时会意地发出了爽朗的笑声。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