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30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一个初冬的下午,万里碧空时而有几朵白云飘动,微暖的阳光毫不吝啬地洒射在净土寺塔广场上。广场上有老人三三两两地在悠闲地散步,或有小孩在嬉戏追逐,还有的老人在木椅上话家常,晒太阳。“晒太阳”文雅一点说叫“负暄 ”、“负日”。
且听坐着负暄的两位老人的对话。
甲:一刹下子,今年我同老伴结婚已经50年了,儿子要给我老两口搞什么家庭聚会,说是什么“金婚”纪念。现在和平年代的名堂真多。
乙:真的是一刹下子,记得小时候我同你背着父母偷偷地下河洗澡,你父亲把你拉回家,屁股大老巴的罚跪。唉,今年我孙子倒到北京上大学了。
甲:小伢子长大了,大人变老了,几十年真的一刹下子。
乙:好日子要珍惜啊!要拽住过,一天当两天过才好啊!
一刹下子,普通话叫“一刹那”,是说极短的时间,瞬间,江淮一带“一刹下子”就是普通话“一刹那”的意思。
刹那,梵语,印度古代的一种语言文字。据《仁王经》云:一弹指为六十刹那,一刹那为九百生灭。我们平常说“弹指一挥间”的“弹指”,时间已经很短了,而“刹那”只是“弹指”的六十分之一。比“刹那”还要短的叫“生灭”,九百个生灭才叫一刹那。不过,日常生活中人们形容时间短、快,一般用“刹那”,很少人知道“生灭”和用“生灭”的。
根据季羡林先生的研究成果,起源于印度的佛教,在汉朝文帝至武帝时,由印度到大夏(大月支),到中国。或由印度到中亚新疆小国,到中国。佛教传入中国后,与起源于中国本土的道教交融,佛教中有道教,道教中有佛教,更重要的是与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语言相结合,使从印度传入中国的佛教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了。
佛教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一张嘴说话,就包含着佛教成分。语言是最普通、最直接的文化。我们日常生活的很多用语,如世界、缘分、实际、平等、手续、现行、相等、绝对、清规戒律、大彻大悟、无风起浪、不知不觉、千差万别、五体投地、心猿意马、闭门造车、痴心妄想、安身立命等都来自佛教语汇。梁启超认为,我们生活中的佛教词语约有三万五千个,正如赵朴初先生说:“人们如果离开佛教文化的话,恐怕连话都说不周全了。佛,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唯心是佛,佛法即活法。”
当一个人垂垂老矣的时候,回首往事,那几十年几乎就是“一刹下子”;不过,这“一刹下子”有高尚、平庸、低劣之别。如果一个人为国家、为人民的事业尽心尽力了,虽平庸亦高尚。
青年人为中华民族的振兴努力啊!人生就是“一刹下子”,“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