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24 00:00:00 作者:蔡明 来源:今日高邮
儿子从外地工作回来,因买了辆新车,想练练车技,便邀请他的表哥表妹往邮城北区乡镇游玩,见我有想当个“向导”的意愿,也就把我请上了车。
车顺着屏淮路向北驶去,几年工夫,屏淮路上就矗立起一幢幢办公大楼,建成了几处漂亮的居民小区,初展现代城市的品性气质。过了四星级的加洲大酒店,就是生意兴隆的浙商服装城市场,这已是经济开发区的地界,远近处波司登制衣、传艺科技、华兴石油机械制造等一批大企业厂房林立,气宇不凡,令人目不暇接。
上了淮江公路,正是早上八点多钟光景,初冬的时分,西边的大运河水汽清洌,波光粼粼,东侧堤岸绿树成荫,草丰鸟鸣,不时有些运送农副水产的三轮卡、电动摩托车迎面而过,车在宽阔黑亮的路面上像一支箭呼呼向前。
路过马棚,“东湖度假村欢迎您”的戗牌依旧那么醒目耀眼,让人不禁怦然心动,由此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话题,大家都兴奋地聊起初来东湖游玩的往事。绿色、生态、静谧、清新,是我们形容它的几个关键词,我也不由自主轻吟起南宋词人李清照的《如梦令》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有人打趣说,到东湖要把“惊鸥鹭”一句改为“放飞野鸭咕咕”,惹起大家趣笑不已。
取道界首六安闸,车行十来里就到了周山吴堡,那天正好逢大节,车水马龙,人山人海,好大的一个摆场,乘着节兴,我们几个也下车去走走逛逛。几个年轻人上农村集市不多,都觉得颇新鲜。然而这儿对我来说,无非是一次故地重游,四十多年前,父亲蔡志和先生曾是吴堡高中的创始人兼首任完中校长,我也在这儿度过了一段学习工作的时光,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我任班主任的那一届高中毕业生现在有的已出国留洋定居,在国内进步快的亦已担任厅级领导、空军师级指挥员。此刻,听着那些曾经熟悉的乡音,看着集市上人们忙碌的身影,我似乎觉得这一切虽相隔二十多年,仍如在昨日并不陌生,有的只是乡亲们的纯朴敦厚的脸上多了些自信与笑意,传统的大集分明已经增添了不少时代的新元素。
车拐S弯过了周庄两座桥,就见到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兔”米业的一处现代化厂房,也就到了周山镇的腹地了。据同行的外甥介绍,周山这几年东区开挖了6000多亩的罗氏沼虾养殖基地,西片建起高效农业示范区,招商引资不再因路难行而止步不前,镇区中奎路两侧都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工业区,大有后来居上之势。是啊,洒满烈士鲜血的红色老区,终于盛开了鲜艳的富民之花,这是对牺牲在这里的周山、狄奔、翟光等一大批烈士英灵最好的告慰啊!
如果说周山是片红色之乡的话,那么它东北边的周巷则是一个人杰地灵的地方。说到地灵,是这里的土质粘性强,湿地多,养得住水分,留得住地气,其盛产的周巷大米色泽玉白,香软微甜,名扬省内外;说到人杰,一是因周巷大米出名的同时也造就了一对普通的粮站职工创建起全国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双兔”米业的神话,更多的则是镇里这几届党委班子埋头苦干,开拓进取,摘除了周巷贫穷落后的帽子,引导农民走上了富足美好的小康之路,并涌现了一大批致富能手、能工巧匠、创业能人。镇东南处集中建成了一栋栋新颖别致、青砖黛瓦的农户庄园,被人们夸耀为新农村建设的样板工程。
经过周巷再向东北就到临泽大镇了,历史上临泽就是高邮三大镇的魁首。儿时的临泽,小桥流水,长街里弄,商铺相接,古风俗韵。今天仍是商贸兴旺,人流如潮,尤其是近年来努力打造的临泽东沟生态度假村,更是名闻遐迩,也是几个年轻人此行游玩的最后一站。这里原是杂草丛生、沟荡纵横的荒野之地,经过几年投入和建设,景区初具雏形,成为不少大城市人向往的农家乐园,带动一批当地农民致富。大家到这里参观一番后,已时至中午,我请大家一起赴临泽的特产“汤羊席”。几个人相视而笑,兴冲冲直奔集镇饭店而去。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