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2-05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最近,一些电视台正在播放根据张爱玲的小说《倾城之恋》改编的电视连续剧。
张爱玲是现代很有才情、很有特色的女性作家。她写剧本,写小说,写散文,写评论,她的《南北一家亲》剧本、小说《红玫瑰·白玫瑰》、《倾城之恋》、《金锁记》等都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有人成了她的“粉丝”。
1990年2月9日,台北《联合报》副刊刊登了张爱玲的一篇散文《草炉饼》(《张爱玲文集》已收)。此时她在美国,是读了汪曾祺的小说《八千岁》后勾起她在上海的一段生活的回忆,“四五十年前一个闷葫芦终于打破了”。
张爱玲1920年出生在上海,1952年去香港,1962年到美国。二次大战上海沦陷后,张爱玲天天听到有小贩叫卖:“马……炒炉饼!”吴语“买”“卖”同音,“炒”“草”同音,她先以为是“炒炉饼”,后想到有专烧草的火炉,草炉饼是抗战时期上海人的“贫民化”食品。张爱玲读了《八千岁》以后认为:《八千岁》的背景似是共产党来之前的苏北一带。那里的草炉饼大概是原来的形式,较小而薄。江南的草炉饼疑是近代的新发展,因为太像中国本来没有的大蛋糕。
张爱玲没有见过汪曾祺《八千岁》中米店老板八千岁每天当晚茶的草炉烧饼,又将想象中的上海大饼当做江南的草炉烧饼了;而上海的四五十年前叫卖草炉饼的“甜润悦耳”的呼声倒给她留下甜美的记忆,因为那是为穷困的人解饥的声音,这是那时代的“上海之音”。
汪曾祺《八千岁》中写赵厨房旁边是一家烧饼店,专做草炉烧饼:
这种烧饼是一箩到底的粗面做的,做蒂子只涂很少一点油,没有什么层,因为是贴在吊炉里用一把稻草烘熟的,故名草炉烧饼。
汪曾祺《八千岁》中的烧饼店是有其原型的,离他家很近就有一家吴大和尚烧饼店。他十九岁离开故乡高邮,青少年时几处每天都会见到做草炉烧饼,可惜制作过程写得简单了。做草炉烧饼在高邮人看来没有什么深文大义,而在外地人看来却有一些悬念,张家玲就是其中一位。
汪曾祺故乡的草炉烧饼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以后似方绝迹。草炉烧饼直径7厘米左右,厚而松软,才出炉时表面金黄,香气诱人,在高邮、宝应、兴化、扬州一带是大众食品,堪称“土面包”。它用老肥(自然发酵而成的老酵面)和面,可预防老年痴呆症。
笔者对草炉烧饼的制作过程作一些补充。
草炉紧靠墙壁用砖砌成,离地面1米多高,汪曾祺称作“吊炉”。整个炉子长宽八十九厘米,炉膛空心呈圆形,炉口有一铁门,直径30余厘米。饼店师傅先在炉中放上一大把稻草,点燃后草快烧尽时关炉门,这时炉中留下同放稻草时几乎一样高的灰堆,虽无明火,但暗藏火能。师傅赶快在左、右、上三面贴上已打好的生面饼,接着用火叉插入火灰堆中,挑起火灰,顿时红火四射,直熏炉周的面饼,火力猛,着力匀,关炉门,片刻,开炉门,一个个香气四溢的草炉烧饼就出炉了。
现在高邮一带的黄烧饼、插酥烧饼都是在桶状的炭炉中烘熟的,故称作“桶炉烧饼”。
扬州的农副产品专卖店已有草炉烧饼卖,据说是从外地运去的。
有的传统消失了,永远地消失了。有的传统一度消失以后又回归了,这种回归在某些人看来似乎是一种创新。回归了的传统是活着的历史,肯定是人们所需要的,尤其是精神方面的;不仅需要,而且还要弘扬。
与汪曾祺同龄的张爱玲,1995年中秋节在美国家中孤独地离世,享年75岁,可惜她没有亲见过、品尝过汪曾祺家乡的草炉烧饼。不过,她已借草炉饼寓托、抒发了特定时代的一种情思。
汪曾祺的故乡大概还会重新飘起草炉烧饼的香味。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