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说《道德经》 谈道德修养

2011-11-18 00:00:00    作者:顾汝中    来源:今日高邮

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

(原文见三十八章)

这句话,著名的哲学家任继愈解释道:

“大丈夫立足于淳厚,远离虚假。”

这,在老子的时代,就很有针对性。

我们乡下人有句俗语。道:“亲戚不交财,交财仁义薄。”“薄”是人情的“原浆”里掺了水了。人与人,同类之间,本应该是各守“忠信”的,更何况是亲戚!六亲之间情感都“淡”了,就是因为“交财”,在生产与消费之间多了一层关系,曰“交换”。“交换”中,彼此觉得不等值了,心理失衡了。较真的概率高了,相互体恤少了,相互关爱少了。而随之出台的“礼”又不能作有效的制约,麻烦来了。这种“薄”还是情有可原的,为了“果其腹”不得已而为之嘛。物质丰富起来之后,为什么还是不断有“为富者不仁”的嗟叹呢?因为“礼”不能有效地协调人际关系而只能大体维持有时甚至是强行维持上下关系,“和大怨”而“必有余怨”。后来的几种社会形态,还主要是着眼于上“管”(“治”)下,只有局部的少量的调整与缓和,所以最终还是矛盾不断,直至整个的地球村扎堆儿“打”起来,就没有哪一天清闲听不到枪声。这就是因为“交财”,因为“仁义薄”。

一方面是因为“交财”而“仁义薄”,一方面又坚持以“仁义薄”来“交财”。这哪里还会有好心情来讲“仁义”,好心情来“交财”?怎么办?老子给开的“方子”:“大丈夫居其厚不居其薄”。咱们玩真的,咱们玩“忠信”,不玩虚假。你不玩假我不玩假,大家都不玩假,假就没有了市场,市场上就只有真诚与和谐。那多美!但是这么大的天下,滔滔人众,让谁先不玩呢?谁?老子给出的主意啊:“大丈夫”,大丈夫得带这个头!

“大丈夫”是怎样的人?

最先提出“大丈夫”的,就是老子,他的标准就是“居其厚而不居其薄”,也就是讲“忠信”而不拘于“礼”的人,即突破“现行”的道德恢复原始道德保持自身纯真淳朴的人!因此,“大丈夫”的核心内容是“忠”与“信”。这个观念似乎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其后的《礼记·儒行》倡导:“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可见老子在个人的道德修养上,是具有“开先河”的意义的。

“忠”的基础是“孝慈”,是对家人无条件的关爱,在这个前提下,形成了对君主和对他人的关爱,这就是“忠”。对君主忠心,对国家忠诚,对人民忠厚。“信”是真诚。没有“信”就没有“忠”。为什么“忠”呢?因为他心中只有君主、国家、人民、他人。这些合起来,叫“公”。“大丈夫”有公无私。人们对历史上“公”“私”关系的观察思考,形成了以下的共识:

大公无私为圣人,

公而忘私为贤人,

先公后私为好人,

有公有私为常人,

先私后公为小人,

损公肥私为罪人。

“大丈夫”应该是什么人呢。

孟子把“大丈夫”的概念进一步明朗:“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为什么这样坚定?因为“大丈夫”有自己的理想信念,有自己决不动摇的主义与路线。

咱们搞“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最需着力培养的就是“忠信”,而急于致富,急于追赶先富者,不少人就丧失了冷静,凡能玩假的,都玩;不能玩的钻空子也玩。这就了不得啦!失了忠信,连一个常人也不够格了,还谈什么道德吗?

没事站在街头看警察搞“交规”执法。就一条:车辆靠右行,不许走反道。听指挥的是多数,个别钻空子的,图侥幸的,也还是有的。我们这儿把粮田改成城市,也才几年,能有大多数人听话,守交通法,这就很不错。咱们中国毕竟是礼仪之邦嘛。只要我们坚持去做,就会把事做好的。我们要有信心。

于是谈这守不住忠信的“个别人”。有位“老同志”,看起来是受过多年革命教育的,带着点儿怨气说了一段自身经历。有人在路边卖“墨镜”,他正好需要。对方开价:“五十块!”他试好了一副,随口还价:“五块!”说毕,坚定地离开。那人匆匆走过来,低声:“卖一副给你,十块。”他扭头就走,那人连说:“八块,八块!”他没有回答,走他的,那人跟着说:“好,你是个识货的,就五块!”这位“老同志”不无得意地说:“五块,他还是百分百的利,塑料压制的!”

这正常吗?正常。天下滔滔者皆是。不正常吗?不正常。这纯粹靠蒙人,蒙一个是一个。蒙到的,本事;被蒙的,没本事,改日知道了,自认晦气,交了“学费”。生活在这样的氛围里,人的情绪能不生点儿茫然吗?人的心情,能那么顺当吗?

解放初期,大小商店能看到两副牌匾,一书“真不二价”,一书“童叟无欺”。这些挂牌的生意人是不是真守信用,我无考。但是,我至今记得两句顺口溜:一曰“漫天要价,就地还钱”,说的是买卖双方各“玩”其“虚”。一曰“对折拦腰砍,再齐眉毛一刀”。商品世界里的虚假与价格欺诈,是与生俱来的。商人在古代社会不入流,受歧视,被目为“无商不奸”,恐怕也是有自身的理由的。现在的店家在价格上的不真实,连外行人都一清二楚,谁都会说:“只有错买的,没有错卖的”。这是一种普遍的不信任情绪。如果我们的社会主义商品经济不在价格上坚持“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这道德的底线,政府在这个问题上不积极有所作为,任从业者自行其是,这个物价“完全交由市场去调节”,实行“充分自由的市场经济”,我们这个“CPI”,也可能成为吞食改革开放成果的“魔鬼”,甚至波及经济社会的稳定,而引发怨声载道的“通胀”就免不了。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个人须做的是,诚实劳动,诚实经营,做恪守“忠信”的人,坚定地守住道德的底线。

身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大潮的朋友们,从你自身的根本利益考虑,的确应该深刻体认敢于笃行“大丈夫处其厚而不居其薄”的原则。知则行,行必果。不要等着有人给你开“发令枪”。(待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