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我爱你,绿色的家乡

2011-11-10 00:00:00    作者:聂凤康    来源:今日高邮

我的家乡高邮是一个水乡泽国、鱼米之乡。在我的印象中,家乡是一个绿色的世界。

孩童时期,家乡正处于以农为本的年代。在我的记忆里,村庄上绿树成荫,鸡鸣狗吠;田野里郁郁葱葱,水清草绿。春天来临时,我和小伙伴们在遍野飘香的油菜地里,捉迷藏、打野仗;在招蜂引蝶的黄花草地里,翻跟斗、捉蝴蝶;在清澈的小河边,与小鸟一起追逐、歌唱。夏日里,在门前的老槐树下铺一张凉席纳凉午睡,聆听着蝉鸣嘹亮,怎么也睡不着;和小伙伴们爬到村口的桑树上吃桑椹,把嘴唇吃得发紫;到邻居家后面的桃树下偷摘桃子,被邻家姐姐发现,拔腿就跑,溜得气喘吁吁;在田埂边的水渠里捉鱼虾,被岸边柳丛里的毛毛虫蛰得浑身是疙瘩。夜晚,和父亲在田地里看西瓜时,躺在田头搭的西瓜棚里,仰望着繁星密布的天空,聆听着悦耳的虫鸣蛙声,仿佛置身于一个童话般的王国。童年的家乡,给我留下了许多绿色的回忆……

年少时在外求学,这时的家乡,在改革开放春风的沐浴下,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转变,特别是随着乡镇企业的兴起,农村逐步向工业化迈进,经济快速发展起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这时的家乡,面貌有了很大的变化:绿荫环抱的低矮村庄变成了一排排整齐的瓦房,但门前少了许多阴凉;沟渠交错的农田实施了机械化方整,但农忙时纳凉休憩的树荫少了;上学读书时常走的林荫小道变成了宽阔的水泥路,两旁竖起了整齐的商品房,但骑着自行车在路上会被晒得汗流浃背;集镇周围建起了许多厂房,但空气不再那么新鲜,河水不再那么清澈了,小时候与伙伴们经常游泳戏水的那条老河水都变黑了。这时的家乡,经济发展了,生活富裕了,但绿色变淡了……

青年时求学归来,回到了镇里的机关工作,这时的家乡,经济已经有了更大的发展,家乡所在的镇已经成为全国的千强镇之一。在党委、政府的重视下,经济正由“快速发展”向“又好又快发展”转变。在加快发展经济的同时,党委、政府更注重人居环境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提出了“农村像森林、集镇像园林、机关像公园”的口号,打造绿色的家乡。庄台上一排排瓦房变成了一幢幢小洋房,门前的水泥路两旁多了一排排绿色的香樟,间以紫薇、黄洋等花木,村里的老人们饭后会悠闲地坐在树荫下聊天、下棋;方整后的农田里实施了田间林网化,栽上了一排排水杉、意杨,农夫们可以在树荫下喝茶休息;通村公路的两旁,实施了“绿色银行”大行动,栽上了几十米宽的树木,营造了一片片小森林,鸟儿们又多了许多栖息之所;集镇宽阔的马路两旁,多了两排绿化带,香樟树下间以千姿百态的花木;机关大院被树木环抱,花草品种繁多,树木郁郁葱葱,配以小桥流水,亭台楼榭,俨然一个美丽的公园。市里的外环路已修到家门口附近,宽阔的马路两旁分别建好几米宽的绿化路牙,更向两边延伸了几十米宽的绿化带,栽上了银杏、香樟、紫薇、红叶里、大叶女贞等名贵树木,十字路口拐角处,更叠起假山,植上绿草树木,傍晚,在铺满鹅卵石的小道上散步,让人心旷神怡。

今天的家乡,市委、市政府营造了植树造林的浓厚氛围,大力弘扬生态文明,积极倡导“绿色生态、低碳环保”的生活理念,全市上下形成了植绿、爱绿、护绿的良好风尚。作为高邮市城关镇,党委、政府十分重视绿化造林工作,镇里每年用于绿化造林投资都在400万元以上,全镇森林覆盖率已达到27%以上;全镇20个行政村被列为江苏省绿化示范村4个、达标村4个,高邮市绿化合格村10个。镇区内海潮路、通湖路、珠光路、外环路等几条主干道绿化面积都在百亩以上;碧玉园、东方御景、怡嘉天下、瑞和阳光城等住宅小区绿化面积都在50亩以上。昔日汪曾祺先生笔下的大淖河经过改造,旧貌换新颜,变成了新河新天地。过去的企业都集中搬进了镇工业园区,建成了一个个花园式工厂。家乡变得越来越绿、越来越美了。

夜晚,镇政府百姓广场上彩灯初放,喷泉错落。老人们悠闲地打着太极,年轻人伴着欢快的节奏跳着健身舞,小孩子们踩着滑轮在香樟树间穿梭追逐,处处呈现着一种舒畅自如、轻松和谐的氛围。

我爱你,绿色的家乡。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