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1-10 00:00:00 作者:顾汝中 来源:今日高邮
上德无为而无以为
(原文见三十八章)
老子这句话,可以这样传译:
最高的道德,没有利己的动机,更没有利己的行为。
再“时髦”些评价,这就是老子倡导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人不单是为自己而生的,更不单是为了自己而有所作为。人,生来就有个家庭,一个以血缘关系构建的家庭;以这个家庭为依托,又有许多家庭平列着,相互独立又相互依存,如同一个网络。在这样一个网络里生存,一切行为,都得扩大开来想想,须兼及自己与他人,处理好相互关系。我们的老祖宗倡导“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关爱他人的老幼,是不求回报的。这样不求“有得”的行为,理所当然的是“德”的样板,是“上德”。我们能在物质财富已经相对充裕的今天,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做违背祖训的“忤逆子”么?
老子说:“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也。”人的最高境界是法道、法天、法地,最终是法自然,当然也须追求“不自生”(不仅仅为自己而生),“不自生”即“无为”。“无为”就是老子倡导的“人生观”。
老子还说“不以其无私与?故能成其私。”人生不要仅仅为自己做什么,行为应该“无私”。这就是“无以为”。“无私”就是老子的价值观。
“无私”方能够“无为”。由此看来,“无为而无以为”,正是老子人生观与价值观的综合反映。而无为、无私又是“法地、法天、法道、法自然”的必然,这就是老子的“世界观”。
问人为什么活着,老子给了单一的答案:“无为”。但是与这个答案紧密联系的是“无以为”,使答案进一步明朗化:不为自己,不求自生。
“无为”的孪生兄妹,是“无私”。老子对“无私”的补充解释是:“无私”有“私”。可见,“无为”之中包含着有私。不为自身而又为着自身。无论你是狩猎还是采集,一切的所得中,必然有自己的一份。其它的分给了别人。别人的所获也同样给了他一份。这个“生产”“分配”的过程,反映的正是“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的必然。谁离得开谁呢?这种“无为”而“有私”的生产与分配的方式,在中国东北的少数民族如鄂伦春族、鄂温克族,西南的苦聪人当中,新中国建立初期,都还存在着。在生产只大体能够维持族群“实其腹”的水平的情况下,这样“无为”而“有私”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其生命力是很强的。
我们不能倒回去,但是我们有新情况下的新创造。于是有“各尽所能,按劳分配”的现实,更有了“各尽所能,按需分配”的理想和局部的成功试验。“各尽所能”,就不可能只考虑自己了,“无为而无以为”,就应该渐行其道了。是的,“无为而无以为”跟“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正在与现实较量。“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目前,甚至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还须由国家由法律由道德(比如慈善事业)等来辅佐其实现。这是人类社会螺旋上升的进程的必然,虽不是原样“复归”,但基本原则是一定的:人的一生,从根本上说,所有的活动应该是“无为而无以为”“无私而有其私”的。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已往的进程中,这两条原则,经不起一个特殊手段的冲击。这就是辅助交换劳动产品与劳动的“流通手段”,俗名曰“钱”。从近代历史看到现在,物质财富愈丰富,“钱”对于人类精神生活的冲击愈有力,其负面影响也愈严重。过去,乡下老人说:“钱是人的胆,不会说话也会喊。”一个今年才上小学四年级的十岁的孩子,竟能“同步”感悟“钱”的威力,写出了震撼教育震撼社会的被校长评为一等的“真话”作文《钱,我的最爱》。请先看精彩的开篇:
“有人说钱乃身外之物,简直就是屁话。没有钱,你怎么吃饭?没有钱,你怎么穿衣?没有钱,你住在哪儿?没有钱,你怎么看病……”
如果没有“捉刀人”,那这位小学生,十岁吧,也真够老成,几乎逼近当年那个“不须放屁”的气派!孩子的成熟,是娘老子教的,老师教的,社会教的。学几句这样的话,他们可以为师的,多了去了!“钱”本身就是个成日价形影不离的指导老师。
教育是有“为”的,核心是道德;但又是“无为”的,即不把孩子教育成自私自利的人,不把孩子教育成失于社会公德日后失于职业道德的人。否则,虽然“建设者”可以做,“保卫者”亦可以做,“接班人”仍可以做,但是,建设和保卫什么样的国家社会呢?接什么样子的班呢?
人类曾经历过低水平的“共同富裕”,我们现在要努力去实践与先进生产力相适应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这里面有个最为关键的问题,就是人的社会公德与生产力水平的同步提高。如果我们还是踏着某些大国曾走过的脚印,依旧在那儿“亦步亦趋”,这“高水平”的“共同富裕”是实现不了的。非但实现不了,我们还会吃那些早已“高水平”了的苦头。真的。所以,从追求“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从神往“小康”“大同”,直至于今日的改革开放,中国人梦寐以求的“高水平”的“共同富裕”之路,始终在践行着。这时候,我们可千万别“瘸”了一条腿,更不能迷失了探索中的方向,忘却了理想、信念、主义与路线。
孩子从大人的言行,从社会万象,从自身体验,知道了“钱”的重要,这不是坏事,但是须让他知道“钱”不是好来的,首先得让他知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得具备相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而最重要的是对理想的确信和追求;还应让他积极积聚正当“来钱”的能力。如果我们不踏实地做这样的教育,我们的后代虽有“求钱”之心,并愿终身而为“钱奴”,则亦未必能如愿以偿,不能真正富有,更不能始终富有,因为人类先行实践的教训已经明朗:没有“高水平”的“共同富裕”和与之适应的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人类就没有真正的富裕。
所以,老子的“上德无为而无以为”,是从人性的根本与人类的前途所做的深刻思考。是人类的最高道德要求。
年轻的朋友,请在这个问题上多作思考,这是个人道德完善的第一步,也是人类道德修养的基础课程。人生的方向一定要瞅准了!
胸有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主义与路线,这是我们,更是我们的青年一代必须坚持的道德底线。(待续)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