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28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江淮一带,常常听人说:这玩的什么关脉三!一般地会有人接着说:这里面一定有什么郭道五!在拙著《江淮方言趣话》中,对“关脉三”已作了阐述,“郭道五”呢?
郭道五与郭太有关。《后汉书·卷六十八》有郭太的传。
郭太字林宗,太原界休人,幼从名师学,博通典籍,善谈论,美音制。游京城洛阳,洛阳的最高长官李膺以为他是难得的奇人,于是视为好友,名震京师。郭太归乡里时,众多儒生衣冠整齐地送他上船,河边停车数千辆,郭太与李膺同舟而济,众宾朋把他们看作神仙。
朝廷征召郭太,不应。他性明知人,喜奖训读书人,身长八尺,容貌魁伟,宽衣长带,周游郡国,一日遇雨,将头巾一角遮头,时人皆仿效之,并称之为“林宗巾”。由此可见当时的读书人对郭太的追捧。中国有追星一族,久矣。
汝南人范滂,为人清正、敦厚、质朴、谦逊、节俭,文武双全,亦当时之达官贵人也。有人问范滂:郭林宗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为什么有这么高的威望,其中到底有什么名堂。范滂回答:郭林宗这个人,“隐不违亲,贞不绝俗,天子不得臣,诸侯不得友。”
郭宗林42岁时在家病故,弟子上千人来吊唁,同志为其立碑,请当时的大文人、大名人蔡邕写墓志铭。蔡邕对人说:我写的墓志铭多了,为他人写的多赞美之辞,那些铭文他们是受之有愧的,“唯郭有道无愧色耳。”蔡邕称郭太(林宗)为“有道”。郭太的“道”究竟有哪些呢?前面范滂已经为他总结过,“郭道”有:隐居而不违双亲意,保持操守而不与世俗隔绝,不去朝廷做官,不攀附达官显贵。《后汉书》的撰著者范晔又说郭太“遭母忧,有至孝称”;“虽善人伦,而不为危言 论”,即很懂得封建礼教所规定的人与人之间特别是长幼尊卑之间的关系。政治黑暗了,自己行为端正,说话小心谨慎,对时政不作深刻评论。郭太的“道”是符合那个时代的伦理道德标准的。《论语·宪问》:“邦有道,危言危行;邦无道,危言言孙。”郭太“善为人伦”,对朝廷的事从不作深刻评论,只是“闭门教授,弟子以千数。”“宦官擅政而不能伤也”,故得以善终。
郭太有“道”,守“道”,他值得人们效法的“道”着实不少,于是有人取概数“五”来概括他的“道”,“郭道五”就成为一个专有的名词了,就成为“名堂”、“奥秘”的代名词了;扬州、高邮一带,“郭道五”有时还与“玩意头”意思相近。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