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家乡水

2011-10-18 00:00:00    作者:葛维祥    来源:今日高邮

国庆长假有一个场景让我倍加动容。

那是长假第二日,我携妻带女漫步净土寺塔广场,在绿草如茵的环塔小溪边,遇到几位操着吴侬软语的银发老人,她们都是旅居在沪多年的家乡游子,这回是应家乡亲人之邀回邮省亲的。在水边,只见她们或伫足流连拍照留影,或出神地凝望着风吹微澜的水面,亦有缓缓蹲下,用手作瓢,舀起一捧又一捧水挥洒开去,形成一道闪亮的弧线,最后落在水面上,溅起雨滴般的水花。目睹这一场景,不禁让我想起婴幼儿在澡盆里恣意戏水时的情景来。这一溪小水比之烟波浩淼的高邮湖、漕运繁忙的大运河以及密布的河网,不正如一盆之水吗?老人们那醉心于水的神态和忘情戏水的动作,不仿佛孩童一般吗?想必这就是“亲不亲,家乡水”的真谛和诠释吧!

说到家乡水,在我们高邮还有句俗语“美不美,家乡水”。家乡水何等之美,又美在何处?于我是难以表达的。不过有一个人,一个被贾平凹称之为“文狐”的大写的人,他说:“我的家乡是一个水乡,我是在水乡长大的,耳目之所接,无非是水。水影响了我的性格,也影响了我的作品的风格。”这是蜚声文坛的已故高邮籍著名作家汪曾祺的深情道白,他用那“文章圣手”向全国乃至世界介绍并展示了家乡水无穷的魅力。虽然他已离开我们十四年之久了,但是他写就的带有浓郁家乡水特色的文章依然高山流水,湖光潋滟,流经不息,滋养着一方方文化土壤和一批批后生才俊,令我辈高山仰止。品读汪曾祺老的文章,不仅思乡之情跃然纸上,对家乡的盛赞也充斥字里行间。捧读汪曾祺老的作品,仿佛看到一位在外游子嘬饮家乡水的惬意神情,更强烈感受到一种他将思念溶于家乡水的归宿感。

对家乡水的热爱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情愫,只不过与银发老人们激情于家乡水亲、汪曾祺老寄情于家乡水美相比较,我辈缺少的是长期在外深切的体悟,同样与之一脉相承的是对家乡水的无比热爱,特别热爱生我养我的这方水土,并享受家乡水创造的灿烂文明。我辈骄傲,是家乡水浇灌绽放了“江淮文明之花”——龙虬庄遗址。该遗址的发掘表明距今7000年前即有古人傍水而居、栽植水稻,孕育了江淮东部的原始文化“龙虬庄文化”,并为后世传承、繁衍生息,“鱼米之乡”盛名至今。我辈自豪,是家乡水开启了邮之航船。隋朝开筑运河修御道,自此高邮成为南北交通要邑。唐朝增置水驿,备有“红船”数只,水马驿道并行。虽几经风雨沧桑,迄今高邮依然保存着全国最为完整、规模最大的古代驿站盂城驿,它静静地矗立在运河旁,见证并诉说着高邮的历史传奇。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