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10-14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江淮一带有祭祖宗、祭亡人的习俗,尤其是三个大节:清明节、盂兰盆中元节(农历七月十五)、冬至(民间称“大冬”)。有人编起了顺口溜:早清明、晚大冬,七月半亡人等不到中,意即清明节早上就要祭,大冬可以到近晚祭,七月半在午饭前就要祭了。有的人家在春节大年初一前数日还要祭一次,叫做“辞年”,“辞祖宗年”,感谢一年来列祖列宗对全家人的保佑,期待来年祖宗仍然保佑家人平安、健康、幸福。祭祀时,要摆酒、菜、饭,菜肴要有红烧肉、红煮鱼、粉块、青菜烧豆腐等,有的人家则一律用素菜。饭要盛得高出碗面,呈馒头状。全家人敬香、磕头、作揖。年长者告诫小孩不要碰桌凳,亡人在用餐呢。下头就烧纸钱,江淮一带称作“毛昌”,或“毛昌钱”,有的称作“纸钱”、“大钱”。讲究的人家用大红纸袋装一些毛昌钱,并在袋上写上亡人的姓名。敬了一两个小时以后才撤案,拈一点酒、菜、饭撒向屋上,祭祀就算结束。
倘一个年长者去世,长子或长孙会跪在遗体前烧毛昌钱。
在汉朝时,人谢世了,活着的人会在墓葬处暗暗地埋下真钱,叫做“瘗(音义)钱”,以供亡者死后花用。《汉书·张汤传》:“会人有盗发孝文园瘗钱。”埋真钱有人盗,于是剪纸为钱,唐朝为盛。《唐书·王 传》:“汉以来丧葬者皆有瘗钱,后世里俗稍以纸寓钱为鬼事。”后来就干脆改埋纸钱为烧纸钱了。《爱日斋丛钞》说,后世丧祭者焚纸钱即起于汉世之瘗钱。俗话说:烧纸看人心。后人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忘记先人之恩德,烧纸钱就是一种纪念的形式。陈毅曾有“飞来捷报当纸钱”的诗句。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哪有可能烧纸钱去纪念逝者,那就以战斗的捷报当作毛昌以慰亡灵吧。
扬州、镇江、泰州、盐城、淮安一带称“纸钱”为“毛昌钱”,或简称为“毛昌”。不过,将“毛昌”的“昌”读为“常”音了(见《汉语方言大辞典·第一卷》)。毛昌纸是一种廉价的黄色的有些毛糙的纸。一张纸钱大约宽1尺,长1尺多,在纸上用錾子錾成镂空的花纹,就成了毛昌钱了。
洪长庆《杜诗辨证》云:“齐东昏侯好鬼神之事,剪纸为钱,以代束帛,至唐盛行其事。”白居易诗云:“风吹旷野纸钱飞,古墓 。”黄色的毛昌纸与黄色的帛,色相似,又价廉,自然成为很好的替代品了,从唐代一直沿袭至今。
因毛昌钱发生火灾的事,时有发生。当今有人提倡文明祭祀,文明扫墓,在先人像前或放置茶点,或摆设鲜花,或跪拜,或作揖,或鞠躬,更重要的是“心祭”。后世子孙倘能继承先人之优良品德、优良家风、优良传统,并能继承先人之遗愿,大踏步前行,先人定会保佑你平安、健康、幸福。这是后世子孙从先人那里获得的道德的精神的心理的力量。忤逆不孝的子孙应当在先人面前忏悔,以获得先人的宽宥;当然,这只是一种心灵的自慰而已。活着的子孙们应当抓住当前,孝敬父母,孝敬老人,以免后悔莫及。
“毛昌钱”在江淮一带还指当今的“钞票”,不过,当“钞票”用时,就含贬义了。时下“啃老族”的队伍似乎有发展趋势,不仅中国如此,美国也如此。老王的儿子大学毕业了,不想找工作,夜以继日地在家上网,且要吃好的,穿名牌。一天向老王提出一个要求,想买一辆新汽车。老王对其子说:我同你妈都是工薪阶层,你还有个残疾姐姐要照顾,家里毛昌钱从哪块来!这是一位父亲对不明事理的儿子的愤疾的话。啃老的儿子们,当应警醒、奋发、立志、创业。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