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00:00:00 作者:陆地和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报》是我五十三年的老朋友,文字往来甚多,然给我留影者只有近日唯一的一次:九月八日星期四的“创建专版”。版中市民三老头,左一为邮中美术老师龚某,中为粮食系统退休的姜某,右即本老头——教书匠陆地和是也。这类老小孩们乃是净土寺广场闲话之常客。
其实,本人与《高邮报》源远流长,自一九五八年十月即开始在《高邮报》载文,一九五九年以小小说《一块口袋布》定位,连续发表二十余篇诗文。随着一九六一年下半年的停刊,对《高邮报》的投稿也随之暂停。
沧海桑田,世事万千,我在国刊报、省刊报、地刊报涂鸦三四百篇,于一九九四年九月又见到了故友《高邮报》,随即奉上随笔《“架子”谈》以示爱意。一发不可收,连续发表了三十余篇。鸟枪换炮,一九九八年上半年,《高邮报》成了《高邮日报》,我的激情更高,由《高邮日报》将“海南行”、“二桥遐想”等六十篇小文变成了刊字。于二OO三年十二月四日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氛围里,本能真情实感地写篇《报之恋》,送到《高邮日报》,此情此景,真的如爱打牌者告别棋牌室,如爱跳舞者远离舞场。嗟呼!“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时光流逝,年轮转至二OO五年下半年,我又有了《高邮信息》的信息,喜从中来,又牵动了我小睡的神经,勾起了发表欲,技痒起来,故态复萌,零星发了八个信息文章,其中四篇为去美国探亲旅游的散文。今年六月,由沪回邮,意外见到《高邮报》,还是值得称道的。时隔半个世纪,转了一大圈,《高邮报》还是《高邮报》,于是奉上拙作《黄牛与小白菜》“接头”,在今年八月二日刊出。显然文笔大不如前了,本文口鲁 哩口鲁 口苏的一本“陈芝麻、烂谷子”的流水账就能说明一点,但拳拳之心仍深切地期望丰盛一些的精神食粮《高邮日报》早日重生。毫无疑问,重生后,与时俱进,将更加现代与辉煌。诚然,时下的“记者走基层,共创文明城”的活动,从中央到地方,已开始让人们感到如坐春风,温暖荡漾。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