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22 00:00:00 作者:钱平泉 来源:今日高邮
童年的记忆中,夏日晚上是最令人惬意的。我们不必每晚蛰居在茅屋泥舍中,那时没有电扇空调这些家电,若非风雨之夕,屋内便蒸笼相似,令人存身不得,只能摇着蒲扇户外纳凉,家家如此。
人多了,自然也热闹起来,说书的,唱曲的,话家常的……都在这个时候聚拢来,此时村庄便成了一个露天农家俱乐部。我们小孩不解书中内容,唱不起曲儿,更拉不起家常,于是只得以扑流萤为乐。那时萤火虫特多,真如天上繁星,那忽明忽暗的萤光真惹人喜爱。它们仿佛夜的精灵,在苍茫的夜色中到处游走,有时沾在夜行者的衣衫上,傍人夜行,解去行人几分寂寞,而行人常常也乐得此“友”相伴,无意驱赶。因为多的缘故,捉起来便很容易,几乎唾手可得。放几只在蚊帐内,在沉沉如漆的暗夜中,躺在床上,睁着大眼,看着那忽闪忽闪的萤光,心思飞动着……看着想着,便入了睡乡。尽管大人一再告诫说这小东西会钻人耳鼻的,我们却置若罔闻。
那时晚上没有电视可看,父母教的那几首儿歌已被我们哼烂了,爷爷奶奶讲的那几个老掉牙的故事也早已听厌了,有时闲极无聊,便搞些恶作剧:寻一只萤火虫,置于案板上,反过手来,以大拇指的指甲盖按住,然后用力一拖,那案板上便留下了一道闪亮的光痕,稍纵即逝,就像彗星拖着美丽的尾巴划过夜空一般,煞是好看——而那萤火虫则早已化为齑粉矣!现在想来,那真是荼毒生灵之举,心中油然而生忏悔!
那时在学校里听老师讲过“车胤囊萤”的故事,回来后竟天真地找了只透明的玻璃瓶,捉来好多萤火虫放在里面,用以观书,也好省些灯油。然而那“萤灯”虽则可爱,照字却是模糊,因而没能继续。
如今,流萤盛况已不再见到。夏夜,极目搜寻,也不过稀零的几只,令人惋惜不已。再过几年,就怕此物将绝迹,我们的后世子孙将不知此物为何物了。唉,土地丰产了,农药多施,此物避逃无地,日后若想见到流萤盛况,恐怕要到深山大壑、荒林莽原中去寻找呢!
“大麦秸,细麦秸,萤火虫子上大街。”“萤火虫,提灯笼,小小灯笼亮通通。”幼时歌谣还在耳边徘徊,放眼暗夜,却不见萤光半点,心下黯然生出几分惆怅来。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