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9 00:00:00 作者:马向阳 来源:今日高邮
参加“环城跑”勾起了我对跑步的记忆。
我第一次听说“跑步”这件事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里下河偏僻的农村,孩提时代。那年岁,每到冬季,进入农闲时节——其实闲的是田里活,大人们一刻也不曾停下忙碌的身影。这时节,队上的壮劳力照例要出去“挑大型”。“挑大型”是农民的俗语,就是开挖大型水利工程,多少方的泥土全靠锹挖担挑,凭的是人海战役,靠的是一身力气。“挑大型”和抢收割麦、掼把脱粒那时在农村最苦最累最伤人。任何一样,一个壮劳力干下来,无不是肩酸腰疼,脱掉三层皮的。这一年,庄上的壮劳力们上城“挑大型”——大运河拓宽改造。回来后,村民们围住他们听城里的稀罕事。一位大婶说起,大运河边的体育场内有城上人跑步,嘴哈哈的吐气。说完便是满脸的不屑:“吃饱了——撑的!”是呵,那时大家平时都吃不饱,何况“挑大型”要队里自带粮食、锅碗瓢盆。“挑大型”的劳力们也难得吃上干饭,菜肴是漂着几星油花的青菜汤。手挖肩挑,出的大力气,饿的空肚皮。在他们眼里,居然还有人不干正经事跑步,白白地消耗力气。力气是五谷杂粮生成的,无端地消耗力气,不是糟践粮食,暴殄天物么?起而不屑、继而愤怒的情绪在村民中蔓延开来。“吃饱了——撑的!”不时有人愤然。“跑步”这样一件事简直是引起公愤了。那一刻的我竟以为“跑步”是一件多么荒唐和无聊的事呵!
“吃饱了——撑的!”对这样的理解和认识现在有很多人觉得不可思议。但回头想想,那个年代,“吃饱”曾是多少农民的梦想。那时在农村,干的是力气活,吃饱就成了一个本钱。“跑”字,饱了有“足”才会“跑”;不饱,大约只会“饿倒”。“三年自然灾害”时期——那是个极度饥饿的年代,队上一对年轻的夫妇共挖一个水塘,挖着挖着,饥饿的身体慢慢地支撑不住了;挖着挖着,身体像棉花似的软了,化了,倒在铁锹旁,再也起不来。一对儿女只得出走逃荒,女儿至今下落不明。不饱,正经的农活尚且干不了,有“足”也跑不了。
“吃饱”成了那时农民的一个奢望,也成了乡下人对城上人仰望和羡慕的根源。那时,农民称呼城里人为“城上人”,集镇里的人为“街上人”;相反,农民一律称为“乡下人”。“城上人”也好,“街上人”也罢,吃的是“供应粮”,“乡下人”吃的是分的“口粮”。“供应粮”按月供应,饿不着;“口粮”只能拎可数的粮食回家,吃上顿愁下顿,加上山芋、萝卜等杂粮,总也是全家面黄肌瘦,满脸菜色。其实,“供应粮”谁供应的,无非是“口粮”们供应的。“口粮”们辛辛苦苦、累死累活打满了一仓仓粮食,去供应“供应粮”们,让“供应粮”们月月有供应。“供应粮们”居然吃饱了有力无处使去跑步;“口粮”们却守望着粮仓,饿着肚皮,饿了全家。这是多么地不公平!但“口粮”们只知道无怨无悔如黄牛般地供应,从不曾起过打劫截留的念头,从未给那个年代制造不和谐的事件。要是放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哪有这等好事!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生存状态和奉守的信条。
“吃饱”从来就不是一件无足挂齿的事,是一以贯之的国家战略。我们的国家实施“ 三步走”战略,第一步是基本解决温饱,第二步是总体达到小康,第三步是实现现代化。可见,解决温饱问题是基础和前提。我们讲,农业稳,天下安,意思是农业稳固,有充足的粮食,人们才不会饥饿,天下才不会大乱,才会有精力去解决其它问题。可见,温饱问题是根本性问题。
现在,我们已经走过温饱阶段、小康阶段,开始向现代化阶段进军了。“饱”了就会想到“跑”,想到健身、娱乐,产生健康、养生、文化、精神等各方面的需求。路上,跑步、骑车的人多了;公园里、广场上,吹拉弹唱、跳舞的多了。各种各样的协会也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了。我以为这是进入小康社会的一个标志,尽管它不是小康社会的考核指标。
也许会有人感到曾经的“乡下人”认为“跑步”是“吃饱了撑的”这样的看法可笑,但同样有一群人会对时下的我们一些看法丢来讥笑的目光。君不见,NBA球队、意甲、西甲球队引进一名球星动辄数十亿美元,像姚明这样的球星年薪高达上亿美元,贝克汉姆的一条腿价值上亿英镑。我们看见这样的新闻,往往不是脱口而出“钱多——烧的”。我想,皇马、火箭那些财大气粗的老板们定会对我们这样的看法嗤之以鼻,不可理喻的!
最近,我看过一篇文章,称据国内外众多学者研究,跑步与GDP有关。人均GDP不足1000美元时,人们关注的是温饱、劳动。人均GDP达到2000、3000美元甚至更高时,人们就会关注健康、养生。我想,会有那么一天,我们这样的城市不再单有跑步协会、单车联盟,也会产生高尔夫球协会、赛车协会、游艇协会等等,那简直就是现代化、后现代化的标志了。
这一天,会远吗?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