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9-02 00:00:00 作者:朱延庆 来源:今日高邮
在电视台或一些会议上,常常听到一些人讲话时喜用“然后”, 不当用时也用,而且一个“然后”接着一个“然后”,讲话者的内容即使如何精彩,听者也或情不自禁地发笑,或面露厌色,讲话效果打折扣,甚至有人无心听讲话者发言了。
江淮方言中,不说“然后”,而说“下头”。某人在台上发言,“下头”不断,台下有人为他数着“下头”,5分钟的发言,竟用了24个“下头”。
江淮方言中“下头”的“下”说成“huó”,有的地方说成“hé”,扬州话说成“hè(侯)头”。这是吴语的读音。
在距今二百多万年的旧石器时代,大约是人类祖先的基因发生了突变的缘故,人类能发出语音信号,那就是最初的语言。语言的产生也就意味着人类灿烂文化的诞生,文化是伴随着语言的产生而产生的。
语言学者常将中国的方言划分为七大方言区:官话、吴语、赣语、客家话、湘语、闽语、粤语。在这七大方言之中最早形成的是吴语与老湘语。在西晋时,黄河以南以及今天的沪宁线上均是一片吴语声。
据《明嘉靖·维扬志》载,在扬州历史上对方言产生较大影响的有三次。一次是晋永嘉后,晋室南渡,原讲吴语的建康(今南京)人也被西晋的达官显贵的北方话所冲击、裹挟,中州士女也避乱扬州;二次是宋末年王室南渡前留住扬州一年半,大批北人亦随之而来;三次是元末遭兵燹,“明初查理户口,土著始十八户,继四十余户而已,其余皆流寓尔。”因受移民影响,原讲吴语的扬州等地区逐渐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江淮官话,但仍保留一些吴语读音和词语,“下头”就是一例。不过,现在苏州话中的“下”已无声母,且是浊音。
镇江、扬州、泰州一带有一句歇后语:打破沙锅璺(问)到底。璺,读wèn,而镇江、扬州、泰州一带却读成(闷),如:这个碗有一道璺了,将“璺”读成mèn(闷),这也是吴语的读音。在吴语中“问”、“闻”都读成mén。
雄,普通话读xióng(熊),吴语读yóng,零声母,浊声。在高邮一带“雄”一般都读普通话音,但在“雄鸭”一词中却读成吴音yóng,而且仅在此一词中从吴音。语言的读音、词语用法的习惯势力是很强的。
江淮方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读音、构词方式和语法规律,而吴语的影响仍然存在,特别是在江淮方言中有大量的发音短促有力的入声字,这是在北方官话等方言中所没有的,因而江淮人撰起对联、写起格律诗、填起词曲来要方便得多。
但愿人们在讲话中当用“下头”时才用,不当用“下头”时则不用,以免影响讲话效果。
江淮方言与吴方言的关系说了不少,“下头”再说吧。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