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佛青道场山

2011-09-02 00:00:00    作者:周游    来源:今日高邮

因为唐朝张《游道场山次沈国录韵》、宋朝苏轼《游道场山何山》和元朝杨维桢《登道场山》三首古诗,我冒雨游了一趟道场山。就是这三首诗让我对道场山意恒轩轩动了十多年,今天终于身临其境了。

霏霏春雨仿佛是青色的,是那种淡淡的若有若无的青。雨把本来就很干净的山道越发洗净了,把草木都洗成碧翠的青。碧青漫延开去,远处的山峰交错着淡淡的烟青色,与天色相融。再从上苍漫延过来,眼前显得近近的天也仿佛染得青青的了。

旅伴许建平为我打了伞,遮住了我的视野,却没有挡住横飘过来的雨脚。我喜欢春雨,不怕打湿衣衫,索性离伞而去。山中的香客游人很多,但是仍然清净清静。山道铺有石板,每隔一块即雕有线条流畅、形态各异的荷花、荷叶、莲及莲子等图案。走过光皓亭,雨淅淅沥沥地下大了。我被许建平拉回亭子避雨。

雨很快就小了。可是再往上爬,我发觉脚下的道路非常难走,石阶很陡很少,其中一段竟是沙石路。这是为什么呢?导游美眉解说:“这一段路叫虎迹径。相传,唐僧如纳禅师外出云游,师傅对他说道:‘此去,逢道即止。’也就是说遇到叫道场的地方就停下来。于是,如纳禅师花了几年工夫,云游了好几座名山大川,均未找到道场。有一天,如纳禅师来到这座山下,听说此山名为道场,决定开山。许多村民劝阻他说:‘此山多虎,不宜停留。’如纳禅师充耳不闻,仍然披荆斩棘,振衣绝顶,寻一磐石打坐,闭目念佛,三天三夜,只闻经声,未闻虎啸。村民感到奇怪,便上山察看,只见如纳禅师端坐于此,食人之虎居然乖乖地匍匐于地,温顺如猫。村民奔走相告,皆称之奇,自愿出资为如纳禅师在道场山建筑庵庙供其居住。如纳禅师圆寂以后,村民集资造伏虎殿纪念如纳禅师。传说,如纳禅师驯服的老虎后来也得道成仙,每年正月初一凌晨下界来朝拜祖师,沙石路上就会留下老虎的脚印。因此,这一段路也被称为虎迹径。”

追随导游美眉,我们参观了伏虎殿。据说,如纳禅师就是伏虎罗汉的化身,自从他开辟了道场山的禅院后,道场山再也没有出现过虎害。如纳禅师示寂之后,这里的僧人和村民特造一塔用以存放他身前的衣冠,取名如纳塔,又称舍利塔,一塔一殿寄托了人们对如纳禅师的深深怀念和敬仰。面对伏虎罗汉,我默默地伫立,一时心境如同雨中的山色。

导游美眉招呼我们继续前行,手指接近顶峰处的山岙里那座黄墙红瓦、飞檐翘角的大殿解说:“那就是万寿禅寺的观音殿,也就是说,我们现在已经来到了万寿禅寺。这座气势非凡的万寿禅寺始建于唐僖宗中和年间,初名无可考。五代吴越时曾名吴兴正真禅院,北宋改名妙觉寺。宋神宗元丰三年敕赐‘护圣万寿禅寺’额,其名沿用至今。当时有许多国度的僧侣慕名前来,其中就包括了日本法灯圆明、心地觉新等高僧。”

走进大殿,雨似乎停了。观音菩萨端坐于莲花宝座上,头戴金冠,双手合十,面目慈祥而端庄,两肋手持法器,令人肃然起敬。我虔诚地礼拜了那尊木雕的观音菩萨。

走出观音殿,我们立即就被缥气包围了。雨又来了。导游美眉解说:“这片水域就是万寿禅寺的放生池。”我沿着右边小径往上爬去,两旁树木葱绿,路过幽静的竹园,发现有屋三楹临于池水之上。隔岸相望,“放生池”三个字赫然夺目,虎虎生威。我问:“那是谁的手笔?”导游美眉回答:“那是王震的大手笔。”

就在我们跨进大雄宝殿的时候,雨又停了。在大雄宝殿和藏经楼之间有座水池叫虎刨泉。相传,当年如纳禅师坐岩诵经,三天三夜滴水未进。出于感激如纳禅师,被驯服的老虎在此用爪刨出一口泉水,以供如纳禅师享用,故名虎刨泉。

在千佛阁的后面有口水池叫洗砚池。池水缥碧。相传,北宋元丰年间,苏轼在湖州为官,闲时常到道场山游玩,激扬文字,留下不少墨宝。他很珍爱自己的玉砚,每次在道场山挥毫之后都到这口水池里洗砚。

我在洗砚池边浮想联翩,导游美眉打断了我的遐思,指引我们上前:“看!那就是多宝佛塔!”顺着她手指的方向往上看,我看到了那高耸入云的石塔。走完百步阶,我们登上了道场山的顶峰。导游美眉手指宝塔解说:“这塔就是多宝佛塔,又叫文笔塔。”目前这座宝塔上下七层,通高三十三米,塔身为砖木结构,外八面内方形,塔体玲珑秀巧,结实庄重,每层均挑出塔檐,飞檐翘角悬有风铎,山风吹来,玎作响,余音缭绕,极富情致。

蓦然回首,青山苍酽一色,殿阁泉池在一中轴线上排开,仿佛镶嵌在硕大无朋的翡翠上。置身塔侧,举目四望,湖州市容尽收眼底,西南群峰罗列,东北旷野无垠,隐约可见太湖浩淼空灵的淡青。难怪明代弘治《湖州府志》编修者为此感叹:“峰峦秀郁,水石森爽,殊为吴兴佳绝,古今游览者皆萃焉!”难怪明代万历《湖州府志》有“道场晓霁”之说,并且列为“吴兴八景”之首!

下山的时候,雨又来了,很小很静。回望巍峨挺拔的多宝塔已被雨雾笼罩,然而山色更青,好像画家狠狠地蘸了一大笔就肆意地抹了上去,很快就变成了一片氤氲。多宝塔犹如点睛之笔,为道场山增色不少。我对许建平说:“雨青道场山。”许建平却认为:“佛青道场山。”想想也是。天下名山僧占多,僧尼喜欢在青山绿水间建庙筑庵。而每一寺庙建立之后,僧尼必然栽花种树,美化环境。无论深山僻壤,还是城郭闹市,是凡佛教场所,无不树木葱茏,鸟语花香,许多寺庙在环境污染日益深重的今天堪称绿色孤岛。尽管佛教不是环境学和生态学,但是蕴含着深刻的环保意识和生态思想值得我们参考、践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