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25 00:00:00 作者:唐以军 来源:今日高邮
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是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艺术颠峰,以写花妖狐魅、鬼怪神仙著称于世。奇特诡谲的故事情节、浪漫迷离的幻想之境、异彩独放的人物形象、不同流俗的美学理想,使其成为中国志怪小说中的典范。虽然《聊斋志异》中绝大部分篇章是想落天外、荒怪诞幻之作,但其中也有一部分真实记录了当时的世相百态、人物风情和名人逸事。有的甚至可以与正史互为补充,相互裨益。《于中丞》就是其中的一篇。更让高邮人兴奋的是,这篇文章记录两个故事中的一个就发生在高邮。
于中丞即清朝名臣于成龙。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州(今山西离石)人,历任知县、知州、知府、道员、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两江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以政绩卓著、廉洁奉公闻名天下,受到百姓拥戴、康熙褒奖,有“于青天”、“古今第一廉吏”之誉。
《聊斋志异·于中丞》一文分别讲述了于成龙兼摄江苏、安徽两省巡抚视察高邮和初任广西罗城县知县时,破案缉盗的两件逸事。其中,又以于成龙在高邮巧破窃案、智擒盗贼的故事尤为精彩。
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于成龙兼摄江苏、安徽两省巡抚后,来高邮州视察,恰逢高邮一巨绅嫁女。谁知,就在出嫁的前夜,巨绅之女的丰厚嫁妆却被人穿壁逾墙盗走。
接到报案后,高邮知州一筹莫展,没法破案。于成龙听说后,命令除留一扇城门供行人出入外,其余城门都关闭。同时,他派公差认真守门,严格搜查进出人员的行李和车辆。州衙还贴出告示,告谕百姓各归各家,等候第二天公差的“地毯式”检查,务必找到巨绅家失窃的嫁妆。
在布置完各项工作后,于成龙又暗中嘱咐看守惟一开着的城门的公差,让他们注意每一个出入城门的人,只要有两次出入者,就捉起来。
当天中午,公差果然在城门口捉住了两个二次出入城门的人。但这两人除身上的衣服外,并未携带任何行李。
于成龙说,这两个人就是偷窃嫁妆的盗贼。被捉的两个人连连叫冤,诡辩不已,不肯承认。于成友就命令这两个人解开衣服,让衙役搜查。衣服解开后,大家发现,这两人身上穿着两套女人的衣服。这两套衣服正是巨绅女儿的嫁妆。
原来,盗贼害怕第二天的全城搜查,急于转移赃物。但由于赃物太多,难以携带,只好暗地里多次带出城去。
于成龙也正是抓住了盗贼的心理,设下奇谋,精心推算,让两个盗贼自投罗网。
(原文:于中丞成龙按部至高邮。适巨绅家将嫁女,妆奁甚富,夜被穿窬。席卷而去。刺史无术。公令诸门尽闭,止留一门放行人出入,吏目守之,严搜装载。又出示谕阖城户口各归第宅,候次日查点搜掘,务得赃物所在。乃阴嘱吏目:设有城门中出入至再者捉之。过午得二人,一身之外,并无行装。公日:“此真盗也。”二人诡辩不已。公令解衣搜之,见袍服内着女衣二袭,皆奁中物也。盖恐次日大搜急于移置而物多难携故密着而屡出之也。以下略)
从上可以看出,蒲松龄在《于中丞》一文中,写于成龙在邮破案的原文不足二百字,但情节曲折,奇思巧谋,让人称绝。《清史稿·于成龙传》中,称于成龙经常微服私访,走村入户,深入基层了解真实民情,遇到盗贼或者其他疑难案件,则条分缕析,细察踪迹,最终破获,让百姓感到惊叹佩服(尝微行村堡,周访闾里情伪,遇盗及他疑狱,辄踪迹得之,民惊服)。《于中丞》所载逸事,与《清史稿》对于成龙的评价非常吻合,民间甚至有“鬼有冤枉也来伸”的歌谣,盛赞于成龙断案如神。
可惜的是,就在高邮断案后,当年四月,于成龙“卒于官”。作为一个正部级一品要员,于成龙辞世时,身边仅有竹匣中一件粗袍、床头上小菜几碟(惟笥中绨袍一袭、床头盐豉数器而已)。南京士绅民众闻讯后,不论男女老少,都聚集在一起痛哭流涕,停工歇业表示哀悼,每天都有数万人带着香和纸钱前去吊唁。最基层的农民、佣人、苦力、小贩,甚至外域胡人、西域僧人等个个伏地痛哭(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康熙帝破例亲为撰写碑文,表彰他廉洁刻苦的一生。
心里装着人民的人,人民也会永远记着他。
巧的是,《聊斋志异》的作者蒲松龄也与高邮有一段不解之缘。早在于成龙在邮断案的十三年前,康熙十年(公元1671年)三月,蒲松龄就随同乡、调兼高邮州署的孙惠一道来到高邮,并在高邮生活了近四个月。在邮期间,蒲松龄作为孙惠的“幕宾”,留下了很多记录社会现实的公文,更在公务之余写下了多篇描写高邮湖光水色、古迹名胜的诗文。
一位是名垂青史的好官,一个是风华绝代的大师,两人虽在高邮湖畔擦肩而过,却给高邮留下了千古传奇。当蒲松龄在瓜棚豆灯下、绳床瓦灶边书写着于成龙的逸事时,或许会想起他和于成龙共同看过的运河之畔的唐塔宋墙,共同听过的高邮湖里的涛声渔歌。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