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19 00:00:00 作者:陈友兴 来源:今日高邮
高邮之盂城别称,更多的是因为盂城驿而闻名于世间的。
“盂城驿开设于明洪武八年(1375年),位于江苏省高邮市南门大街东,是明代遗留下来的一处驿传建筑。盂城驿是目前全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古代驿站。”这是某知名网站介绍盂城驿的文字,也是众多关于盂城驿的比较权威的说法。
盂城驿,顾名思义,就是盂城之驿,或盂城的驿站,乃是取高邮的别称盂城而来。
高邮缘何称作盂城?《读史方舆纪要》卷二十三,南直五·扬州府·高邮州条,“宋时州人秦观诗曰:‘吾乡如覆盂,地处扬楚脊。环以万顷湖,天粘四无壁。’故高邮亦曰盂城。”又云,“盂城驿,在州南门外。”
依顾祖禹的记载,高邮盂城之谓,当是归源于秦观。
事情并非如此简单!
就诗而论,秦观的诗句极言高邮地势的高爽,湖水的苍茫。凌凭登高,极目远眺,水天浑然一色,展现的是自然造化的气势,抒发的是诗人壮阔的豪情。
然而,此间的高邮,诗人所喻,是为“覆盂”,并非“盂”城。
《说文解字》云:“盂,饮器也。饮,大徐及篇、韵、急就篇注作饭。误。小徐及后汉书注、御览皆作饮。不误。……史记滑稽传。操一豚 、酒一盂而祝。后汉书孝明纪。盂水脯 而巳。”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云:“盂 盛水和酒的器具。《仪礼·兼爱下》:‘镂于金石,琢于盘盂。’《淮南子·修务》:‘今夫救火者,汲水而 之,或以瓮、瓴,或以盆、盂。’”
《现代汉语词典》:“盂 (盂儿)盛液体的敞口器具:水盂/痰盂/漱口盂儿。”
可见,最粗略的解释,“盂”为盛装液体的敞口器皿。寓以地势,“盂”为周高中低的盆地,“覆盂”则是中高周低之隆丘。后人称高邮为盂城,托名秦观,实则颠倒了秦观的本意。
可为印证的是,山西省阳泉市之盂县。盂县是山西历史上最早的古县之一,也是春秋时晋国最北部的县。其最初的地方长官盂大夫名叫盂丙,治所在今阳曲县大盂镇。大盂(城)镇旧址在今阳曲县北部的大盂盆地,这里四周环山,略无阙处,中部平坦如砥,其地形如“盂”状,故以得名。此处盆地中的盂城,才是真正的“盂”城!
盂县自汉至晋域名不变,北魏时废。隋大业年间重置盂县并移入今治。秦观生活的北宋中后期,盂县为河东路太原府之辖县。
秦观为词人,为学者,亦为官员。宋神宗元丰八年(1085年)进士,曾任太学博士、秘书省正字、国史院编修官。秦观以其职守和学识,对其中的原委应该是了然于胸的,不可能作此移花接木之事。
以“覆盂”而引出“盂”城之说,是不确切的。
那么,高邮的盂城之名是否存在呢?
《日知录》卷二十一云,“今驿多用古地名者,洪武九年四月壬辰,以天下驿传之名,多因俚俗,命翰林考古正之。如扬州府曰广陵驿,镇江府曰京口驿,凡改者二百三十二。徐沟无古地名,故以水名之。”
根据顾炎武的考证与记载,洪武九年之前的各地驿站多用实名制,更名后的驿站多习用古称。如上所列的京口驿、广陵驿取自其古名。高邮周边的仪征之仪真驿,宝应之安平驿,亦皆取自其古名或疑似古名。显然,盂城驿当是洪武九年的大正名中,由高邮改称而来,盂城亦当是取自高邮的古称。
“一首邮之歌,从古唱到今”,高邮的古称并不多。《读史方舆纪要》载,高邮“春秋时吴地。秦属九江郡,汉属广陵国,后汉属广陵郡。晋属临淮郡,宋复属广陵郡。齐因之。梁置广业郡,寻改神农郡。以嘉禾之瑞改焉。隋郡废,属扬州。大业初,属江都郡。唐亦属扬州。宋开宝四年,置高邮军。熙宁五年,军罢,仍属扬州。元 中,复置军。建炎四年,升为承州。绍兴五年,州废。三十一年,复为军。元置高邮路,寻改高邮府,属扬州路。明初改为州,以州治高邮县省入。”
如载,高邮仅在南朝萧梁,及两宋交替之时有过域名变动,不仅平俗宽泛,了无个性,而且为时短暂,影响非常有限。
1990版《高邮县志·人物·南宋》载,南宋嘉定七年(1214年),“高邮增设四面库城,并命高邮为盂城。”四面库城辐合相向主城,具盂形之势,喻其为盂城,在文意上是说得过去的,也是恰当的。
嘉定七年,距离宋廷南渡已近百年,北方的盂县(城)入为虏境,不存在南北盂城重名的问题。再者,国土幅裂,南北对峙。高邮之为盂城,俨然隐有遥领与侨名之意。南宋朝廷虽然偏安于南方,恢复旧土的意志与行动可以没有,但表面文章还是可以有的。
宋“命高邮为盂城”,有没有受到秦观诗的影响,笔者不敢妄断。但高邮之作盂城,非自秦观,更非取自秦观的诗义。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