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千脚泥

2011-08-19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过去农村屋内的地面大部分都是裸露的泥土地坪,稀有铺上砖头的,城里室内地面的情况正好相反,虽基本上铺就了砖头,仍有一些是泥土地坪。更主要的是那个时代的道路状况普遍较差,千脚泥就成了旧时代的特有产品。

千脚泥是从外面跨过门槛落脚的位置鞋底带进来的泥土,时间久远的大门内侧落下了厚厚一层坚实且高低不平的泥土。千脚泥不光是家人进进出出无数次地把脚落在大门内侧的地坪上,还有亲朋好友的脚也会把外面的泥土带进来,特别是雨水天。长年累月,千脚积泥,进进出出的频率越高,铺垫的泥土越厚,不光是门坎内外,堂屋及厨房门口等进出频繁的部位也会结满了大小不等的泥巴包包,那乌黑发亮、凸起的泥包,一个挨着一个,形成了满地一朵朵不规则的“图案”,恰似现今在小区或公园里用鹅卵石铺成的健身路。这是用鞋底在堂屋里画就的一幅漂亮的版画。

我老家虽住城里,因门前的路紧靠河边,后院铺盖的砖头又少,所以堂屋内千脚泥仍是常态。一旦有空,我总会用铁铲子或旧厨刀,将乌黑发亮的土包一个个地铲脱掉,再扫到撮箕里倒掉。因原先凸起来的地面突然矮下去一截,蓦然回屋,跨进门槛,常会出现一步踏空的感觉。

下放农村后,千脚泥更成了多数人家的常态。因那里是草荡地区,每逢砌新屋垒地基,都是从荒荡里取土。新砌的五架梁两头驴的草屋就非常潮湿,墙角头、地面上时常会冒出长长的芦苇叶芽和野草,打个杨树木桩支撑什么的,要不了多长时间就会抽出长长的叶芽来。潮湿的地面最容易“长”千脚泥。

上世纪70年代,化肥较为紧张,种田基本上都是有机肥料。田埂上的杂草都被锄进了草粪塘,河床都被罱得滑堂堂的,人粪舀光了、猪脚子挑完了,牛粪、鸡屎鸭粪也全刨了出来,还是不够,后来竟动了千脚泥的心思。一时间,家家户户齐上阵,锄头、铁锹、铲子齐出动。泥块一片片被铲下来,千脚泥也成了上好的垩田肥料。

如今,人们早已和千脚泥“拜拜”了。当年那种五架梁矮草屋已几乎绝迹,最差的也就是空心砖的瓦屋了,最起码也是水泥地坪,而林立的楼房里,铺的是地面砖,抑或是木地板,裸地已不复存在。农户家门口的道路不是柏油路就是水泥路,脚底沾泥土进屋的情况少了,即便泥土进屋打扫也方便,所以也就不见了千脚泥的踪影。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