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高邮APP
数字报
今日高邮公众号
视听高邮公众号
头条号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高邮日报  新闻线索:0514-84683100
首页
  • 今日高邮APP
  • 手机版
  • 今日高邮公众号
  • 视听高邮公众号
  • 头条号
首页 > 文学艺术 > 文学
门前一条河

2011-08-17 00:00:00    作者:张纯玉    来源:今日高邮

老家门前是条笔直的河,宽约60米,长由东至西足有1500米,水深3米左右,河里常年长满了各种杂草,每逢夏季来临,人们撑着木船、水泥船,将生长在水下的水草打捞上来喂鱼喂鸭,还作有机肥料用。

大集体年代,大河里万事万物都由大家共享,谁家需要,就由谁来开采。当时老家流行这样几句话:“水下都是宝,看你找不找,勤快的人家吃不了,懒惰的人家受煎熬。”紧靠我们家门前,方圆近一百米水面,父亲将其合理地利用,春季撒些菱种,每到秋季菱角成熟的季节,我都站在家门口观望父亲撑着家里的一条小木船,母亲坐在船头小心翼翼地翻开每根菱叶子,摘下成熟的菱角,回家煮熟了,让我们全家人围着桌子共享。

冬季是捕鱼的好季节,听说鱼在水底下不游动了,人们利用农闲季节,自己动手制作各式各样的捕鱼工具下河捕鱼。父亲在我们村是个有名的捕鱼能手,他从房前屋后树木上修剪些柳树枝,捆成一团一团的,放入水中沉入河底,儿时听老人们说,鱼冬天在水下也怕冷,有的钻入泥潭里,有的三五成群钻入一团一团的柳树枝里取暖过冬。过了一段时间,父亲用高出水面两尺左右的芦苇箔子,将捕鱼的区域围得严严实实的,然后敲开冰面,将木船驶入内,站在船上,使劲捞出沉在水底下的柳枝捆,当柳枝捆浮出水面时,只见躲在里面的各种各样的活蹦乱跳的鱼被取上来,我站在河边,看到被捕捉到的不听话的鱼在船上像跳舞似的,别提有多高兴了。只可惜因年小,没有参与捕鱼,真是“吃鱼没有取鱼乐”。

父亲在世时还利用门前一条河,喂养了一群群鸭子,一趟趟鹅子,每年都给家里带来不少的收入。

谈起门前一条河,使我回想起一段难忘的故事,那要追溯到1962年冬季。我的老家四周长满了非常茂盛的芦苇,每逢冬季来临,从四面八方涌来一大批男女,前来寻找荡滩上的枯草运回家作烧火原料。每到傍晚我家门前河边停满了来自各地的木船,最远的就要数原甘垛公社段垛大队一条木船了,带队的是个俞姓的壮年男子,大名俞本林,与我父母亲年龄不相上下,每次都由他跟我们家借这样用那样,我母亲在世时是个热心肠的人,她也知道这帮人出门一时难,多做善事修德为子女壅根。母亲舍不得他们三九天里几个人挤在一条船上露宿挨冻,就让父亲把家里闲置的锅屋腾出来每晚让他们住。日子长了,俞本林与我父亲拉起了家常,问父亲:“你们家有几个儿子?”“三个儿子。”父亲回答道。有一次他们在闲谈,话音一落,我刚放晚学回家走进家门,俞本林指着我问父亲:“他是你们家几儿子?”“二儿子。”“你们家二儿子多大岁数了”?父亲又回答道:“虚八岁了。”我听了有一点莫名其妙,心想这人怪怪的,借宿就借宿,打听人家孩子岁数干什么用?时隔两日,俞本林不好意思与我父母亲说,就托他们一起来的人,让我认他做干爸爸,母亲脱口就答应了。

打那以后,我的干爸爸俞本林每年端午都到我家送节,有草帽、凉鞋、袜子、几尺布……一直送到十六岁,从未间断过。每到学校放忙假、暑假时,他每次都是一人荡着小木船来我家,带我到他家去玩,一住就是个把月,每次去都把我当作上等亲,要什么有什么。我说想家了,他哪怕农活再忙,无论刮风下雨、白天黑夜,都将我安全送回家,毫无怨言。特别是我的干妈妈,疼我有加,每天早上,不是煮鸡蛋就是炖鸡蛋,端到我床头,押着我吃下去,她才高兴。每日三餐,都给我改善伙食,有时还为我一人开小灶。我的干哥哥嫂嫂和几个干姐夫姐姐对待我也特好,几家轮流带我去过,他们从来没有把我当外人。

我每次回老家,看到门前那条长长的河,就想起当年那段难忘的日子。尽管我的干爸爸妈妈已离开人世,但他们在世时,待人真诚、为人忠实、做事踏实、爱子如命的优良品德使我终生难忘,让我永远记住:他们不是亲生父母胜似亲生父母。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

 苏公网安备 3210840200000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