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08-07 00:00:00 作者:姚维儒 来源:今日高邮
孩童时代的夏天注定是快乐的,那时物质虽然匮乏,但放学后没有繁重的作业,暑假更是无心放荡地玩,白天捉叽溜、捕蜻蜒、皮刀螂、滚铜板、弹玻璃球、下河洗澡……晚上捉萤火虫、逮蟋蟀……没有个消停。只有洗过澡后,被大人按捺在露天的床上乘凉,仰望着满天的繁星,才算是稍事休息。
小时候最先知道的节日是三大节,其次是敬祖宗亡人的清明节,七夕节竟排在第三位了。究其原因很简单,夏天乘凉时望着满天眨眼的星星和繁荣的银河,母亲最爱讲的故事就是牛郎织女了。牛郎织女的故事家喻户晓,我却在朦朦胧胧中一知半解,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才逐步对其有新的认识和感悟。
“七夕”最早来源于人们对自然的崇拜。随着人们对天文的认识和纺织技术的产生,有关牵牛星织女星的记载就有了。《诗经》就已提到牵牛、织女星,汉代已有在七夕牛郎织女相会的传说。他们认为东西南北各有七颗代表方位的星星,合称二十八宿,其中以北斗七星最亮,可供夜间辨别方向。北斗七星的第一颗星叫魁星,又叫魁首。后来,有了科举制度,中状元叫“大魁天下士”,读书人把七夕叫“魁星节”,保持了最早七夕来源于星宿崇拜的痕迹。七夕的起源可以肯定与天上的星象有关,牛郎、织女原是隔天河相望的星辰,被人格化为人间的情人与夫妻,并将天上的这两颗星与人间的耕织生活联系在一起。
“七夕抬头望碧霄,喜鹊双双拱鹊桥,家家乞巧对秋月,无尽心思君知晓?”七夕是中国最具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过去,在七夕节,有许多风俗习惯,如穿针乞巧、喜珠应对、拜魁星、吃巧果、晒书晒衣等。也有在七夕节日送传统爱情信物的,如同心锁、红豆、中国节、首饰、香囊、罗帕等。七夕节始终和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相连,家乡北宋婉约派词人秦少游写下凄美的《鹊桥仙》词作:“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是对七夕节的最好诠释。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的诗词古之多矣,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1961年,日理万机的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流芳百世的佳作。毛主席在正式用毛笔书写前,还用铅笔打了草稿。从草稿中,我们可以清楚地见到毛主席书写的“宋人秦观(号少游,大词人)”。这是一代大词人毛泽东对秦观这个宋代“大词人”的尊称。毛泽东还在秦观《鹊桥仙·七夕》中的名句“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下划了极为醒目的圆圈,可见毛泽东对这几句佳丽词藻多么地认同、欣赏。
毛泽东主席手书秦观《鹊桥仙·七夕》,既是对秦观的欣赏与肯定,也是秦观故乡人民的荣耀,这对倡导健康高雅的人文精神,提升人们生活格调和情趣也是一个很大的推动。
高邮市融媒体中心 主办 2004-2019©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不良信息举报电话:0514-84683100 在线投稿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32120200011 苏ICP备05016021号-1